首页 -> 2005年第2期

2004中考阅读题全方位剖析(三)

作者:严敬群




  【课标考点透视】
  
  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重点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
  
  【锁定考查热点】
  
  1.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
  2.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按要求补写论据。
  3.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
  4.分析文段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
  5.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中考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⑴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这样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上发现新的东西,由此锻炼出我们敏锐而正确的观察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知识的学习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此丰富我们的头脑。
  ⑵苹果落地了,这是多么熟悉的事情,大家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里边还有什么研究的话题。一天,牛顿注意了这一现象,并且提出“它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他又思考、又探究,结果发现了其中包含着的“万有引力”定律。
  ⑶壶水开沸,这也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瓦特却把它当成了一个大问题来研究,并且根据其原理,发明了蒸汽机,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⑷“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这个格言说出了思考在知识的学习、运用、积累中是十分重要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很多知识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接受一些前人留下的知识,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懂得的有限知识,多动脑筋、多思考。思考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发现问题,有了疑问,就会促使我们去探讨、去解决。“观察——疑问——解决问题”是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思考”,即动脑子。不动脑子也就不会提出什么疑问,没有疑问也就没什么需要探讨、解决的东西,因而也就没有新知识的获得。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⑵⑶两段证明了动脑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⑵段的事实材料。(30个字以内)
  4.第⑷段画线句子中的“这个过程”是指什么?
  5.作者在第⑵⑶段中用了两个事实论据论证观点,请你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2004年浙江温州市中考题)
  
  【解题思路点拨】
  
  第1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辨识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首、尾以及总写句着手,该题只要注意分析了文章的开头,就不难发现中心论点是第一句话。
  第2题考查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从文章的结构层次来看,文章第一段用了两个分论点来支撑中心论点,第(2)(3)段就是证明第一个分论点的。
  第3题考查学生对事实论据的概括能力。概括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阅读的“常规”作业,该题可谓一箭双雕。概括题应注意做到要点全面,语言简洁。
  第4题考查对重点词句意思的理解。该题要求说出“这个过程”的具体所指,从上文来看,很明显是指“观察——疑问——解决问题”这个途径。
  第5题考查学生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新补充的论据,应注意与已有论据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是并列的、互不包容的,并力求新颖,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1.我们每读一本书,每见一件事,都应该多动脑筋、多思考。
  2.这样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上发现新的东西,由此锻炼出我们敏锐而正确的观察判断能力。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
  4.观察——疑问——解决问题。
  5.例1:阿基米德洗澡时从浴盆水溢出的现象中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
  例2:鲁班上山爬坡时,手被茅草划破,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
  
  【考场误区点击】
  
  1.考查议论文的论点,考生的失误表现在:①把论题当论点;②把驳论中的敌论当论点;③把分论点当成中心论点;④论点和结论相混淆。
  2.辨析论据,考场失误主要有:①概述的事例不作事实论据;②不把名言警句当作道理论据;③误把举例后评析的话当作道理论据。
  3.辨别论证方法,主要失误有:①把概述的举例论证当作道理论证;②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的会漏答。
  4.对文段的结构层次划分不准确,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得不透彻。
  
  【备考应对策略】
  
  1.快速辨识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注意过渡句,研读标题和文章的首尾,从多方面入手,准确把握中心论点。
  2.从表达方式入手,注意辨析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根据不同的支撑方式分析论证结构。
  3.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会找中心句、总写句和过渡句,用提纲概括层次大意。
  4.从词语运用准确、严密的角度理解词语,从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的角度评说语言风格。
  
  【能力提升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蚕食桑吐者丝,蜂采花酿者蜜,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三者的共同点是善于创造。这里面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善于读书,既要善于吸取精华,又要勇于创新。
  ⑵“春蚕到死丝方尽。”吃桑而吐丝正是春蚕的可贵之处。蜜蜂终生酿蜜忙,整日累月不辞辛劳地采花酿蜜,则是蜜蜂的可爱之处。倘若失掉了“吐丝”和“酿蜜”这一基本点,春蚕和蜜蜂的形象就会黯然失色,不值一谈;如同吃饭一样,读书也有个“会吃”“不会吃”“吃好”“吃坏”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掉以轻心。
  ⑶汉代著名文学家、学者刘向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善于读书,巧运心思,把书读活,才能不为书奴仆,才能真正领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胜景,做到“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其精既在我,化为血与肉”。否则,充其量只能变成一个书橱,更有甚者会害己害人害革命。在我党历史上,王明不顾中国国情,一味教条地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机械地照抄照搬十月革命的经验,他在担任党的主要领导期间,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大搞盲动主义、冒险主义。结果,使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⑷在读书方面,毛泽东堪称我们的楷模。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反对“读死书”,提倡创新。他读马列的书,不是照抄照搬,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人民驱虎豹、惩腐恶、追穷寇、缚苍龙,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他学习前人诗词不落窠臼,大胆创新。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名句。可见,读书只有善于创造,才能将获得的精华化为己有,真正像蚕那样吐出鲜亮的丝,像蜜蜂那样酿出甘醇的蜜。
  ⑸善于读书,既吸收又创造,才能增智慧,长才干,获得成功。
  1.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其精既在我,化为血与肉”的理解。
  2.文章第⑶段举王明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第⑷段是从哪些方面写毛泽东同志善于读书的?试加以分析。
  4.请你为第⑶段从正面或从反面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004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