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立体地唤醒生活印象
作者:张晓鹏
那要怎样做才能立体地唤醒人们的生活印象呢?
首先,我们在观察表现的时候要有理性的自觉。《三字经》有“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碱,此五味,口所含。 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这就是对人丰富的感官经验的理性启蒙。观察表现的时候要多从各个感官角度去感受,去寻找不同角度的表现手段。夏天的一个下午,一场骤雨未歇,笔者启发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口头创作了下面的观察日记:“雨打在地上,像打开一个大水龙头,如果在下面洗一个澡,那会多畅快啊!水沟里黄色的水流得很急……”这里孩子的感受就不单是从视觉角度,其中有触觉的成分,如“吹泡泡”“洗澡”,我想,还可以进一步的丰富:“雨声有什么变化?”(听觉)“树儿草儿都喝了水,会有什么感觉?”(味觉)。这样,孩子的印象就不是单调的、平面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
其次,要善于借助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等各种描写手段再现各种器官感受。把感受到的内容“言之有序”地表达出来。如朱自清先生是这样写《春》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触觉)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味觉),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味觉),都在微微润湿(触觉)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视觉),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听觉)。”这样的例子在许多名家的描写片段中都可以找得到。
第三,我们的笔墨要自觉接受“情感”的统帅,使观察的结果染上个性的情感的色彩,避免事无巨细的自然主义的描写。在我们的描述中,树叶是在“倾诉”,老牛是在“叹息”,垂柳能“抚摸”,海潮中有“血腥”的战斗……我们不喜欢平直地说出“乌云遮住了月亮”这一客观事实,我们喜欢说“看,月亮正在和乌云搏斗”。我们在观察一枝刚出土的嫩芽时,说它先是伸出柔柔的芽尖,向周围试探着,欣赏着美丽的大自然,聆听着天籁,品尝着甘露,然后弯曲自己的身子,设法避开障碍物,或者是想推翻它,经过努力,它终于从重压下解放出来,舒展姿容……在其中,我们融入了渴盼、企待、努力、希望等情感因素。
最后,还需指出的是,人们在学得了一定自然科学常识后,往往会因科学事实而削弱想象,钝化自己的感官。“阿波罗”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他们会看不到嫦娥与玉兔在月宫中的倩影。“七夕”之夜,人们也许听不到葡萄藤下牛郎织女的絮语。应该告诉自己,我们要表现的不是物理的事实,而是文学的事实。我们不研究太阳光和雨雾的相互作用,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缤纷的彩虹。
美国新闻学家D·C·雷特狄克说:“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可以这样说,当我们调动了我们敏锐的器官,就能用生花妙笔唤醒人们心中的生活印象,那么,我们的描述就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