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第八编 校园文学创作篇

作者:张德福




  写 作 导 航 标
  
  校园文学创作是极富创造性的写作方式,一直以来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张扬写作个性,特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校园文学创作。
  
  一、 重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写作需要功底。视野开阔,底气充盈,方可既循规范,又破格出新,自由驰骋。写作不能搞短期行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汲取新的营养,这样方可渐入佳境,历尽艰辛,而后玉成。
  积累从阅读开始。读书要会博览,又要会选择。古代作品读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古文观止》;现代作品读《毛泽东诗词》,鲁迅的作品,巴金的作品;外国作品读莫泊桑、契诃夫的小说,屠格涅夫的散文,惠特曼的诗歌,泰戈尔的散文诗。这也就是以广泛涉猎为基础,选择真正的精品,赏名家名作,读新秀新篇,与历史和现实对话,与智者和贤者神交。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必能充实功底,增加文化底蕴,写作者就有了厚积薄发的可能。
  
  二、 体验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矫饰,是文章的大敌。写作时无动于衷,文章怎能打动读者?我们只有带着某种感情感受事物,那印象就格外鲜明清晰,文章也具有真情实感。
  一是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比如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有做错的地方,如果有,我们应该敢于写出来,那实际上是在洗涤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懂得了这一点,就能写出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来。
  二是在生活中体验做人的快乐。比如做了好事,也要敢于写出来,在写作的过程中,又一次让我们体验了做人的快乐,懂得了这一点,就不会怕别人奚落、挖苦而步步退缩。试想,我们人人都去为他人、为社会、为祖国而奉献,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呈现出更加动人的春色,我们的校园文学也一定会异彩纷呈。
  三是在生活中敢于抨击丑恶现象。社会中不只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应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用你的笔加以抨击,用你的心写出所感,这样定能出奇制胜,写出构思新颖的佳作。
  
  三、 独特创新,尝试各种文学样式
  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我们除了在内容上创新外,还可在形式上进行创新,这里主要指尝试运用各种文体写作。比如以“真情”为话题写作文,与真情有关的感人故事,我们可以写成小说;狼妈妈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不惜牺牲自己,可以写成童话;一家三口快乐地生活而感受到的人间真情,可以写成散文;对真情的赞美歌唱,可以写成诗歌;如何珍惜真情等,还可以写成议论文。
  总之,校园文学让你激情
  飞扬,自由翱翔展示自我风采。
  
  佳 作 展 示 台
  “柿把儿”老师
  
  赵广存
  “柿把儿”老师本姓赵,个子很矮,比拿破仑肯定还矮几公分。满脸的青春美丽豆。小小的眼睛上罩副近视眼镜。厚厚的嘴唇上蓄着两撇小胡子。
  上第一堂语文课时,他自我介绍说:“我嘛,就这副尊容。是吧!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是吧!”有同学做了统计,就那一堂课,他总共说了180个“是吧”,平均每分钟4个。于是,大家暗地里给他起了个绰号:“是吧”老师。因“是吧”与“柿把”谐音,而这里多的是柿子,因此,同学们管他叫“柿把儿”老师。
  以后上课,他在讲台上说一个“是吧”,同学们在下面学一个。有时,他还没说:“是吧”,同学们就先说了。他很生气,却不好发作。谁叫他满嘴的“是吧”呢!有一次,他真的生气了,一摔教鞭,训斥大家:“以后,只许我说‘是吧’,不许你们说‘是吧’,谁再说‘是吧’,就滚出去!”“柿把儿”老师从来没发过这么大的火,这一招倒把大家给镇住了,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谁料,他最后又来了一个“是吧”!“哄”的一声,教室里笑成一片。气得他两撇小胡子一抖一抖的。这时候下课铃响了,他走出教室时,向同学们告别,竟说成了“老师再见”!同学们嘴张开了,还没出声,“哄”地又笑了。
  他的口才可以说比较差,可写作水平却出奇的好。还是市作协的会员呢!同学们常在报刊上拜读他的大作。老实说,在同学们心里某个角落,还装着对他的敬意呢!可一旦上课了,听到他一个一个“是吧”,就又嘻嘻哈哈起来。每堂课上完,他小小的鼻尖上尽是细细的汗珠。
  “柿把儿”老师课讲得不好,在婚姻上也是失败的。快30岁的人了,至今孑然一身。谈过的不少,没一个成功的。近日,又有好心人给他介绍了一位,是文学青年,长得特好看,又是某局局长大人的千金。姑娘因喜欢他的文章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他。姑娘打算让他调到某局办公室,以后朝政界发展,前途无量着哪!他一听,急忙向姑娘解释:“让我考虑考虑,是吧!”
  局长大人的千金的出现,使故事情节发生变化。
  那一天,姑娘像一朵云,笑盈盈飘进了他的寒舍,打探他的考虑结果。他低着头,对姑娘说:“我还是爱我的学生,我不能离开我的学生,离开他们我就没有灵感了。是吧!”听了他的话,姑娘气红了脸,大喝一声:“去你的‘是吧’吧!”说完转身“蹬蹬蹬”扣响高跟鞋走了。他望着姑娘闪动的红色背影,嗅着姑娘留在屋子里的余香,眼泪快要流出来了。
  同学们知道这件事后,一个个感动得直掉泪,真想亲他两口。
  第二天,他去上课,发现讲桌上亭亭玉立着一个细脖儿空罐头瓶,瓶里插着一把鲜艳的野花,花茎上系着一张“忽啦忽啦”抖动的纸条,上面写着:“赵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爱你,我们不能没有你。我们再也不叫你‘柿把儿’老师了。我们以后要好好听你的课!”
  “柿把儿”老师痴痴地望着纸条,眼睛一眨也不眨,半天吐不出一个字。突然,嘴一张,迸出两个字,“是吧!”这一刻,教室里静悄悄的,没一点声息。
  
  抓住人物外貌描写,简单几笔勾勒,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介绍“柿把儿”老师的由来。语言风趣幽默。
  老师的窘态与学生的欢乐形成鲜明对比。
  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使各自形象跃然纸上,突出了老师爱学生、爱教育事业。以上描写实则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鼻尖上尽是细细的汗珠”,虽然老师努力了,但换来的依然是学生的“嘻嘻哈哈”。
  自然过渡。
  “一把鲜艳的野花”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这里暗示了学生对老师的爱。
  学生最后的表现与之前截然不同,这正是学生爱老师的真正行动。
  【整体评析】《“柿把儿”老师》是一篇充满校园生活的力作。作品的成功首先应归于作者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没有深入生活,是不能写出这种充满粉笔芳香的小说来。文章活泼幽默的语言,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很成功。开头描写“柿把儿”老师的窘态,而处处都把孩子们写得活泼可爱。中间又凭添一位某局长的千金,使文章情节陡转,这一切描写原来只是一个铺垫,铺垫出一瓶鲜花端端正正地摆在课桌上,铺垫出孩子对老师的爱的回报。
  
  割稻的母亲
  
  陈建锋
  母亲弯下腰,在一片金黄的稻谷之中,像一把刚出炉的镰刀,烫伤了遍地秋风。
  割稻的母亲,自己就是一尾沉甸甸的谷穗,被生活拉成满弓之后,家便是一支上了弦的箭。
  在农事的挂历上,那些被汗水浸得饱满的日子,母亲擎一簇秋天站立。
  脱谷机吟着她的歌。
  
  开头用比喻,把割稻的母亲比作镰刀,写出了母亲割稻时的形象,一个“烫”字说明母亲对生活充满热情。
  接着又用了一个比喻句写母亲割稻的形象,从“沉甸甸的谷穗”和“满弓”等词可体会到母亲勇挑生活重担,一年四季忙碌不停,多么伟大的母亲。“汗水浸得饱满的日子”再次突出母亲的辛劳,一个“擎”字再次突出母亲的伟大。
  结尾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
  【整体评析】这首散文诗前面两个自然段,写母亲弯腰割稻的形象,第三段写母亲握穗伸腰的小憩。末了写周围隆隆脱粒的声响。都可当作瞬间景象。文章结构紧凑;绝无旁枝,一气呵成。几个比喻句非同凡响,新颖准确,含义丰富。从中我们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