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教育

作者:曾 聪




  【学生组获奖作文点评二】
  
  呸!不知是哪个缺德鬼屙了坨屎,不偏不倚,横在楼道的中央。黄中透黑,冷冷地瞪着过往的人。
  这是本单元上楼的必经之地,于是……
  “哎哟——”楼上的“蓝毛姐姐”后退了足足三尺远,害得花容月貌全失,“这谁呀,真不要脸,呸!”狠狠地吐了一口口水后,从它的上边飞跨过去。
  接着的一个人,晃动着耀眼的水晶项链儿,若无其事的昂着头,踩了过去,于是,屎的脸上便被清晰地印上了“鱼尾纹”,还有一串黄脚印向楼上延伸而去。一阵骚动之后,又一双高跟鞋开始“亡命天涯”的旅途。
  大街逐渐喧闹起来,大人们都下班回家了。在外野疯了的学生也回来了。于是在那屎的周围便围上了好几圈儿人,里三层外三层的,一时间本单元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而那屎,则由于先前的一脚和现在众多逼问的目光,像犯了错的孩子,低头不语。
  一“屎”激起千层浪!
  有人高喊道:“现在都啥子年代了哟!还有人随地大小便。”
  “中国人就是比外国人素质低!”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小三说道。
  “一代不如一代。”一个老太太也插嘴道。
  正当大家你一句我一言说得不可开交时,一个瘦脑袋插了进来:“我说大家先静一静!我们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要透过现象说本质!”
  “一坨屎,有什么本质?”
  “本质上,它,它就是一坨屎!”
  “废话!”又有人要开骂了。
  “但,是人屎还是狗屎呢?首先,从体积上看排除了大人干的可能;其次从色泽和气味方面看,也不是小孩,综上所述,是……”
  “狗屎!”人们恍然大悟,小五的研究生果然没白读。
  “谁家养狗?”有人厉声问道。
  于是,有几个人匆匆走开了,还有几个由于人多挤不出去,神色紧张地站着。
  “是蓝毛家的吧!昨个儿,我还见她遛狗来着!”
  “我也看见了……”头顶上的门“呼”地一下开了,一只手指着人群:“谁说是我家大卫布宜诺斯汉姆艾利斯干的!有种的站出来!我家大卫布宜诺斯汉姆艾利斯哪会干那事……我家……我家……”
  “那,王主任?”人们的目光,转向角落里的他。
  “噢,不,不,你们想想,我们家福来吃的是进口食粮,看这屎,典型的营养不良嘛!”人们看看屎,又看了看老王,相信了。
  嚓、嚓……背后的声音让人群的注意力重新回到那坨被遗弃多时的屎上,只见两个三四岁的小孩正用手中的小铲,奋力铲着那坨屎,几个人捂嘴笑了,因为他们看清孩子胸前的牌牌儿——特种幼儿园!老太太愈发不满起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弱智!玩这个!”留学生和几个中学生也开始散布国民劣根性的言论。王主任一看,心想该干部出来起作用了,便扯着嗓子喊:“谁家的‘笨’孩子,大人来管一管,在玩屎咧!”一个妇女尖叫着飞奔而来,满面怒容的抡起手掌在一个孩子的脸上留下了五个火辣辣的手指印,说:“是谁让你们玩这个的?”孩子委屈地哭开了:“我们不是玩,我们只想把它移走,呜——阿,阿姨说要卫生,要——保护,保护环境,哇——”
  人们像被马蜂狠狠地蜇了一下,怔住了。
  (指导老师赵晓琼)
  
  【细细品味】
  开头进入故事情节以横切面的方式,单刀直入,避免了冗长的叙述,笔墨经济。
  故事开端聚焦在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描写上,这样展开故事情节,富有生活气息。虽然只是一个细节化的“点”的描写,但是人物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水晶项链儿”“高跟鞋”两个借代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好。让人们透过人物美丽的外表而看出她们对待“公共卫生”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并不卫生的行为。
  这一小节文字独立成自然段,统领了以下围观群众的对话描写。语言风趣幽默,暗含了极大的讽刺意味。
  “高喊”一词包含了此人“高谈阔论”的性格特征。
  以偏概全,“崇洋媚外”。
  以年长自居。
  “瘦脑袋”的语言描写,给人的感觉精明、油滑。
  以上是一群人散乱的对话描写,揭露了小市民庸俗鄙陋、空虚无聊的陋习。
  “恍然大悟”一词,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平添了神气的一笔,语含讽刺的意味。
  “厉声”一词,表现出对养狗的厌恶。似乎显出一副正直的模样。
  “挤”,这个动词形象。一方面说明充当看客的人群被围得水泄不通,另一方面说明养狗人生怕惹火烧身,于是想迅速逃离开去的行动。
  “大卫布宜诺斯汉姆艾利斯”,好长的洋狗名,作者显然饱含辛辣的讽刺。随着狗主人怒斥的语言、动作描写,读者再一次看到了市侩的可鄙行为。
  “看这屎,典型的营养不良嘛!”这一语言更有力地揭示了尊卑有序的古训的残余思想,以狗的饮食起居来说明人的高贵与低下,实在可笑、可鄙。
  这一大段,突出了“两个三四岁的小孩正用手中的小铲,奋力铲着那坨屎”的镜头特写,同时将大人的庸俗愚蠢的行为和语言来做陪衬和批判的靶子,从而歌颂了孩子的天真淳朴,给读者以启发。
  【整体评析】本文一下笔切入角定格在不知是谁“屙了坨屎”上,接着写“一‘屎’激起千层浪”!围绕对这一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间世相进行了写生画像,从而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尤其是作者将“特种幼儿园”娃娃的举动与社会上的一些成年人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事件虽小,却突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如今像雷锋、任长霞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但是,我们从下一代身上看到了希望与光明。本文以对话与行动描写为主,避免了说教、贴标签,让人们从活生生的事实中受到教育,给读者以振聋发聩的警醒。
  (点评 朱庆和)
  
  点 评 人 简 介
  朱庆和,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联谊会研究员,全国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研究员,江苏省盐城市《盐阜大众报》通讯员。共发表各类文章三百多篇,主编或参编教学用书二十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