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展评(一)
作者:晓 君
【满分作文4】
走进桃花源(记叙文)
长沙市一考生
我的家乡没有滚滚的黄河,也没有秀丽的漓江;我的家乡没有险峻的泰山,也没有茵茵的草原,但在我的眼里,家乡就宛如那美丽的“桃花源”。朋友,随着我的脚步,一道去感受那独特的风光吧!
秀水溪是家乡最美的风景。它从大山深处潺潺而来,顺着山势,在山涧里跳跃,宛如一条长长的飘带,在田野上飘荡。绿盈盈的溪水,似一汪深沉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又像一匹柔软的绿带,在张扬着自己的美丽。踏上溪边的小路,看着清澈的溪水,心旷神怡。再看看四周,除了一条蜿蜒的小溪外处处都是绿色。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你会不由感叹自己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
家乡是竹的世界。放眼望去,山上山下,河岸湖边,庭院内外,到处长满了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的翠竹。一到盛夏,竹叶变得葱葱茏茏。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斜照在阴凉的地上,从远处看,像一片片碎银撒在地上。偶有微风吹过,家乡便成了竹的海洋,一浪高过一浪,绿得让人心醉。
更让你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座大山中,在这条溪水深处,竟然还会别有一个美丽的荷塘。荷塘虽然不是很大,但它是我们的天堂。荷塘中长满了碧绿的荷叶,一片片的,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它们像一个个翠绿的大圆盘,又似撑开的一把把小雨伞,把清澈的塘水映得绿绿的。荷花有白色的,浅红的,粉红的。有的花儿全开了,露出了嫩黄的小莲蓬;有的才绽开几片花瓣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正在向行人微笑;有的正含苞欲放,饱满得像马上要破裂似的。真是不在其景,难知其妙呀!看着它,你一定会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精美的诗篇去赞美它;如果我是音乐家,我要用优美的旋律去歌颂它;如果我是作家,我要用生动的语言去描写它——我美丽的家园——“桃花源”!
【简评】好文章总能在立意或语言上闪出与众不同的光彩,本文就是如此。其实,经过历史的洗涤,“桃花源”的含义已经得到了扩展,它早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家园,考生抓住这点,另辟蹊径,找到了新颖脱俗的好内容。在作者笔下,那潺潺的溪流、那无边的竹海、那美丽的荷塘,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何其相似!另外,精美的语言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比喻、拟人处处皆是,读来意境深远,音韵和谐,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家乡近乎痴迷的热爱。
(评荐老师晓 君 姜丽娟)
【满分作文5】
走进桃花源(小小说)
长沙市一考生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源请来三位非常尊贵的客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位名播三湘的画家、一位享誉世界的设计师,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各自为桃花源献上厚礼。
走进桃花源后,诗人最为兴奋。晨光中,他漫步桃林,看到含苞待放、娇颜尽展的桃花,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月夜时,他顺着小溪而行,望着蜿蜒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不禁吟诵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他眼里,桃花源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诗歌。
在桃花源里,画家一直就没有停下来。他有时将画夹摆到山峰上,俯视谷中的绚丽景光,片刻之间,一幅浓淡适宜的山水画便出现在他笔下;他有时将画夹架到桃树下,用艳丽的色彩描绘着桃花的种种风采,不待多时,一幅幅色彩艳丽的桃花图便出现在游客面前。在他眼里,桃花源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画面。
热爱事业的设计师自然也没有闲着,他几乎踏遍了桃花源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个精美的设计方案也开始在他胸中萌生。他心里只有一个梦想,就是用自己最美的设计,让这“世外仙境”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早日走向世界。
就在人们都在期盼着三幅代表性作品面世的时候,出现了一件让所有桃源人惊讶的事情——三位尊贵的客人竟然不辞而别了。有人说,肯定是接待规格不够高;也有人说,也许是他们对桃花源根本就没有感情。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工作人员收到了一个厚厚的包裹。
迫不及待地一打开,一叠厚厚的画稿展现在大家面前,只是不知为何画面上都用红笔重重地画了一杠。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封长长的信露了出来。这是三位客人留下的话:
画家说:“我曾尝试用几株桃花来描绘桃花源之美,却发现难以展示桃源人的热情;我曾尝试用整片桃花来展示桃林的热闹,又发现无法融入桃花源的清幽。”作家说:“登高临远,临流赋诗,本是一件幸事,无奈李白、王维、王昌龄等名家均有诗作在前,不敢动笔了。”设计师说:“走进桃花源后才明白,天然就是最美的设计。”
读完三位客人的信,大家才明白过来,原来,桃花源的美是不需要任何修饰的。
【简评】如果说一个景区美得让一位作家失去了灵感,美得让画家无法调动笔墨,美得让设计师不知从何下手,你能描述出这种美丽吗?遇到这种情形,也许你也只能用“美得无法形容”来修饰。作者便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找到了妙不可言的写作内容。要想达到这种写作效果,是需要非同寻常的智慧与情感的。读完这篇中考满分作文,你的思绪也许会久久难以平静,是啊,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
(评荐老师晓 君 姜丽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