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校园文学月报
作者:张联果等
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陪伴着我们开始了年夜饭,有数的三大碗饺子端端正正地摆在桌上,父亲执意让我吃那最饱满的一碗,正害着眼疾的母亲也坚定地站在父亲的立场上。他们一致认为,吃了最满的那一碗,在校学习就一定是个“尖儿”,也一定会学得最出色,自然将来也一定是最有出息的。我破天荒地没有推辞,领受了最满的一碗,同时心里又怀着一分窃喜。我碗里的饺子也似乎调皮地看着我,得意地看着我聪明的“伎俩”。
父亲和母亲吃得很慢很慢,每个鼓胀胀的肉馅水饺,就像一件件艺术杰作,让他们品咂了半天后才恋恋不舍地咽下,我则吃得狼吞虎咽,我的这个兴奋劲儿也感染得他们异常高兴。临近终了,父母忽然不约而同地把留在自己碗里饺子一块儿推到了我跟前,让我再多吃几个。在他们眼里这可是一年中难得一尝的肉馅水饺,我细嚼着“额外”的两只水饺——是这两只水饺带给了我一份清苦日子里天堂般的快乐、幸福和满足。
整理餐桌,我将自己掉在地上的一只水饺拣到桌上,打算扔掉,趁我不注意,父亲却把它迅速夹起,在饺子汤里冲了一下,便往口中送去。我一震,想阻止已来不及了。忽然间,那只小水饺,像卡在父亲喉中的一枚枣核,让他怔忡半晌。一会儿,他的脸上便漾过一丝苦涩而又饱含着深深歉意的神情,接着眼睛湿润起来,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他慈爱歉疚的目光缓缓离开了我的视线,稍稍侧转身,背着我用那苍白枯瘦的手指抹了一把脸,湿润的手上便闪烁着橘黄色的昏暗灯光。我和心中伟大父亲的默然沟通虽然仅仅在一瞬间,但母亲却敏感地向父亲走来,父亲把孱弱的手向她摇了摇,以突然不舒服准备服药为由,把她及时地止住了。难忘的年夜饭,入腹的素馅水饺,让我饱享了一顿世上最珍贵、最难得、也令我回味悠长铭记于怀的美餐。在这展眼一新的起点上,我早已满怀信心地蓄足了脚下的力量,企盼着灿烂黎明的降临。此景此情,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脚下的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我会意地点了点头。
“不准老头儿”
湖北潜江张金中学 廖 凯
学校传达室的传达员兼门卫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头儿,他瘦高瘦高的,常戴着一副老花镜。对这样一位老人,学校的老师们都充满敬意。可是,我们不少同学却不以为然。因为他总是板着那副清瘦的面孔,成天在校园里转来转去,用那特有的大嗓门不停地喊着:“不准乱丢纸屑!”“不准攀栏杆!”“不准说脏话!”“不准……”被他批评过的同学很是反感,见他这么大把年纪,又把“不准”这个词常挂在嘴边,就给他取了个绰号——“不准老头儿”。
我每次见了他,都避之唯恐不及。
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认识了他。那是一个秋末星期五的下午,学校因有急事(据说是镇上召开教师紧急会议),突然决定只上两节课就放学。因我家离学校较远,每星期五第三节课下课后,爸爸都会准时地用摩托车到校门口接我。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我是先走呢,还是在这里等着呢?我思忖着,一时拿不定主意,便走到校门口,望着对面几棵高大的白杨出神。忽然一阵寒风吹来,几片黄叶便晃悠悠地飘落下来,我也禁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连忙缩了缩脖子,又使劲跺了跺脚。
“这位同学,在等人吗?”一个熟悉的大嗓门在耳边响起,转过头,正是“不准老头儿”。大概是听到了外面的响声,看到了我犹豫的样子,他从门房窗口探出头来问我,脸上挂着难得的微笑。我本应礼貌地回应他,可一想起上次在花坛边的情景,就不由得心生一股怨气,于是只冷冷地点了点头,便调过脸去,不再理他。
“进来等吧。外面风大,小心冻着了。”没想到他竟丝毫不计较我的冷漠,打开了门,热情地邀我进去。平时他这也不准,那也不准,今天居然特准我进他的值班室了?我疑惑地看了看他的脸:仍然是那样的清瘦,仍然是戴着一副老花镜。可那慈爱的眼神、和蔼的微笑,又全然没有平日的威严!我犹豫片刻,还是勉强跨了进去,一则盛情难却,二则毕竟房里暖和很多。
我坐在靠墙角的矮凳上,他给我递来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我双手接过茶杯,喝了几口,身体顿觉温暖了许多,对他的成见也消失了许多。我开始打量起这小小的门房来:一间五六平米的小房;一张窄窄的高低床,上层堆了不少的书,下层铺着蓝方格被褥;靠窗一张旧办公桌上,摆着一盏台灯、一只手电筒、一个竹笔筒、一本厚厚的《校务日志》和一本摊开的书;靠墙角立着两个保温瓶。见我一脸好奇,他自嘲似的笑了笑说:“怎么样,这可称得上‘陋室’了吧。”接着,他又询问起我的学习情况来,得知我的姓名后,他又顿时激动起来,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这回在全市数学竞赛中获第一名的就是你吧,真是好样的!”他赞赏地看着我,满脸的兴奋和天真,好像得第一名的不是我,而是他。我不禁被他的“可爱”逗笑了。想不到,他这个门卫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也这样的关心,这样的了如指掌。突然,他又像想起了什么,满脸严肃地说:“不过,可不能太骄傲啊,孩子,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学习呀!你看,我这个当门卫的都还在读书呢。”他捧起桌上那本《青少年心理研究》朝我晃晃,一边翻看,嘴里一边念叨着:“听说,同学们怪我平日太严厉,管我叫什么‘不准老头儿’,他们不懂我的心。殊不知我的‘不准’里头既是爱护学校,又是关心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唉,只怪我这老脾气难改,方法不妥当呀。不过,我还是要学习,要与时俱进嘛。”门房里又静了下来。望着他专注的神情,我的心里不由得升起一丝敬意。
“隆隆隆”,外面突然响起了摩托车的声音。“我爸爸来了!”我连忙抓起书包冲了出去。
“杨老师,您这时还在忙啊?”爸爸停稳摩托车,朝我身后热情地招呼道。原来不准老头儿也跟着出来了。
“爸爸,你也认识他?”“怎么不认识?杨老师还是我中学时的班主任哩!”从他们的交谈中,我对杨老师的敬意又深了一层:他原来是我校的一位化学老师,叫杨礼品,从教40年,就当了40年的班主任,对学生要求严格,却又关怀备至,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如今退休后又“上岗”,做了传达员兼门卫,也并不是为了钱,只因舍不得这份教育事业,舍不得这工作了一辈子的校园……
摩托车启动的那一刻,我回过头来向杨老师告别。杨老师站在校门前,缓缓地抬起右手。他的身后,是一轮圆圆的、红得如血的夕阳。它虽已没有夺目的光辉,却仍旧把那温暖的余晖撒向大地,一丝一缕,毫不保留。望着印贴在门房外墙壁上的这幅美丽的图画,我不禁想起那首动听的歌:“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指导老师 杨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