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爱莲说》艺术赏析

作者:王秋珍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小品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
  从语言上分析,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以“爱”衔接,言近旨远。
  全文共八句,七句言“爱”;“爱”字的频繁出现,没有罗唆之感,但觉一气呵成,抒情自然。起句开宗明义,指出“水陆草木之花”的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目,把自然界花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引出“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然后,作者以“爱”作谓语,连用七个分句作宾语,以如泼之墨着力铺陈莲的高贵品质,既突出了莲的可爱,又初步解释了自己“独爱莲”的原因。
  第二段开始一句,没有直陈“爱”字,只以花喻人,却进一步挖掘了爱的本质。紧接着,以三个“爱”来抒发感慨,自然地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以及追求恬淡的品性,可谓言近旨远。
  2.巧用修辞,借题发挥。
  在写莲的高贵品质部分,作者用了对偶、比喻、摹状等修辞方法,写莲又非单纯写莲,将莲的品性与人的品性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融会贯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工整的对偶写出了莲不受生活环境左右的高浩气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以莲的茎杆长势,香气特征比喻胸境通达,性格正直,美德远播。叠词“亭亭”,摹拟莲高直耸立的美丽外形,比喻人的品格孤峻高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以“远观”和“亵玩”相对照,作了概括性的评论,喻人之可以肃然起敬而不可妄自亲昵。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排比句式,通过比拟将花的品质明朗化,以菊比喻隐士,用牡丹比喻富豪,用莲比喻君子,从而勾勒出三种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形象,为下文在慨叹中揭示主题,铺好了感情的桥梁。
  3.句式多变,长短相宜。
  通观全文,陶渊明的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的爱牡丹,作者的爱莲,从句式上,构成了由短到长的排列。“莲之可爱”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七个词组组成的长句来说明,前两者起陪衬作用,便用短句表达。
  在揭示花的三种品格时,作者用了一个长单句表达,宾语由三个并列排比式的分句组成。虽是长句,但简洁而有节奏,没有冗长之感。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结构上,这个长单句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章最后三句都为短句,且都用“之”将宾语提前,突出了“爱”的内容。同时,与上文相比,三种花的次序发了变化:先说菊,再说莲,后说牡丹。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
  语序在变化,语气在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变化。爱傲霜之秋菊的,除了陶渊明则“鲜有闻”,爱高洁之莲的,除了周某人还有几人?而“宜乎众矣”的多是追求富贵之徒。作者对世道的慨叹、知音难觅的心情跃然纸上。
  
  [课文名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鉴赏集萃]
  
  1.文章主旨鲜明,托物言志。通过对比、衬托、比喻,突出莲花之可爱,爱莲者之可贵。作者以莲自况,写莲实是写自己。
  ——《初中古诗文译注评析》(浙江教育出版社)
  2.本文运用了象征、比喻、排比以及摹状等修辞手法,收到了语义双关,借题发挥的效果,既体现了整齐美,又使人感受到文章主旨的情操美。
  ——孙景杰《<爱莲说>语言赏析》(《语文教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