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这个注解有问题 

作者:贺 港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中有这样一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文下注解“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如此一来,“千百成峰”的也只能是这些“借势”的“山峦”了。而整句的翻译,《教师教学用书》上是“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我认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高山”是后边所有句子的主语吗?我认为不是的。
  如果后边几句是承前省掉了高山,那么后边的句子必定陈述的对象也应该是高山,注解凭空把它变成了山峦是说不过去的,高山和山峦是应该有所区别的;既然承前省掉的是高山,那高山又负什么的势呢?总不能说高山“负”高山的“势”吧;还“互相轩邈”,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那些高山都凑到了一块儿,那这些高山只能“重重叠叠”了,但是,夹岸都是高山,重重叠叠的那些“山”我们还看得见吗?恐怕看不见吧!人是在船上,船在水中,位置很低哩。至于“千百成峰”,可能是高山吗?文章前面有交待,这其间的距离可只有“百许里”的,真安排一些坐在船上也能看得见的山峰,咋说也不能安排下“无数”多,就算文章夸张,也夸张不到这个份儿上。
  所以,我认为,“负势竞上……千百成峰”这几句承前省,省掉的不应该是“高山”,而是寒树。
  “负势竞上”应注解为:“(那些树)凭借(各自的)地势,争着向上。”
  这一整句应翻译为:“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那些树)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长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这里正面写树,实际上就是侧面写山。
  一个“寒”字,就写出了山之高,山之陡。为什么“寒”?因为没有阳光照射;为什么没有阳光照射?那就是因为山高,山陡。“寒树”负高山之势竞上,(这也符合植物向光性这一特点,它们要尽量吸收最多的阳光),“互相轩邈”,“争高直指”,这也给高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这一点也符合这篇文章所表露出来的意境。正是“寒树”向上生长,“争高直指”,才能让那些“夹岸高山”之上远远的看想来参差起伏,宛若山峰,因为只是树的成“峰”,“千百”当然是真实的写照。
  作者正是通过写树之奇来写山之奇,真可算得是匠心独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