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冥王星的身份探求

作者:佚 名




  漆黑的夜空,繁星点点,有些星星我们能叫出名字,更多的星星我们叫不出名字;有些星星离我们很近,更多的却离我们很远。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不断地探索和发掘宇宙的秘密,行星家族的成员也在不断地更新,一起来看看冥王星的身份探求!
   (沿 江)
  
  冥王星是在一个错误引发的机缘巧合下被发现的。上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根据对天王星与海王星的轨道的计算结果,“断言”在海王星后应该还有一颗行星。于是,洛韦尔花费十几年详细计算了这颗未知行星的位置,并用望远镜仔细寻找。但是直到他去世,洛韦尔也未能找到冥王星。后人发现,其实那个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1929年,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应洛韦尔天文台台长邀请加入搜索这颗未知行星的行列。由于汤博当时并不知道计算是错误的,便用洛韦尔兄弟捐赠的一架口径为32.5厘米的高性能大视野照相望远镜,对太阳系进行了一次非常仔细的观察。结果,1930年2月28日,汤博在为双子星座拍摄的3张底片中,从两万多颗星星中发现了冥王星,它的亮度很弱。冥王星现身后,碰巧又出现一个错误计算。当时,汤博错误地估算了它的大小,以为它比地球还大几倍,遂将其命名为大行星。
  
  冥王星陷入身份危机
  
  随着近年来观测手段不断进步,天文界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其直径约为2390千米,比月球(3475千米)还小,体积仅为地球体积的0.009;其轨道太扁,而且轨道平面相对于地球轨道平面有很大的倾斜,不像其他行星轨道基本上与地球轨道位于同一平面中。
  这些特征使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开始动摇,有人提议把它“开除”出行星家族。特别是自1992年以来,天文学界不断在柯伊伯带发现上千颗较大的小行星,体积和冥王星差不多,冥王星身份问题被进一步激化。
  2005年7月,一颗称为齐娜的天体“2003UB313”被正式介绍给公众。齐娜位于海王星公转轨道外的柯伊伯带中,直径约为2400千米,是七十多年来首次在太阳系内发现的比冥王星大的天体。这次发现导致冥王星的身份危机陷入白热化状态。因为如果冥王星都可以算做太阳系的行星之一,那么齐娜更是当之无愧。
  
  行星新定义将冥王星开除
  
  尽管存在这么多争议,但国际天文学界一直没有把冥王星开除出行星之列。甚至在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开始时,行星命名委员会还提交一份关于行星定义新标准的决议草案,试图保住冥王星的行星身份,并将卡戎、齐娜和谷神星“扶正”为行星,将太阳系行星扩充至12颗。但是该草案仅获得1/4的同意率。
  根据2006年8月24日联合会通过的行星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公元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按照新定义,虽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
  由于冥王星的运行轨道与海王星出现交点,因此降级为“矮行星”,并成为这个新类别的代表。而此前呼声最高的齐娜和谷神星也被归入“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和其他天然卫星。卡戎则仍被认定为冥王星的卫星,没有进入行星或矮行星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