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艺术的认知活动

作者:李阳海




  2.表现手法。欣赏诗歌,还要看作者是具体运用何种手法来表达的,此类手法常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及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等。
  
  【典例分析】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女弹奏一段,描写细微生动,比喻新颖精妙,使飘忽易逝的声音如在读者耳际萦绕,这一段的末尾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更加烘托出琵琶女奏技的妙绝入神。成功的音乐描绘反映出琵琶女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融情入景,加深了对读者的感染力。
  又如,现代诗歌《水乡行》一诗:
  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
  鱼网做门帘,挂满树;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
  榴火自红,柳线舞;家家门前,锁一副。
  要找人,稻海深处;一步步,踏停蛙鼓。
  蛙声住,水上起暮雾;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橹。
  这首诗描述顺序由远及近,进水乡、在水乡、离水乡,意境非常优美。美丽的村庄、红似火的石榴、舞动的柳丝、随处可见的鱼网、碧绿的稻海、不停的蛙鼓,还有那欢奔乱跳的儿童,绘成一幅勃勃生机的水乡风情图,渲染了一种淳朴、祥和、静谧的气氛。
  二、品味诗歌储蓄之美。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储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看来明白如话,似乎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但我们若用心体味一下,便觉得这首千古绝唱,其中感情浓烈真挚,诗意含蓄深沉。前一句写送别的环境,点明了地点、时间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着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别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春雨沾湿了地上的尘土,也沾湿了作者的心。“客舍”和“杨柳”都代表离别的意象,何况这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将之折断赠别?此中含蓄之处在于不点“别”而无尽别意在其中。第二句,初看不过是劝友喝酒之辞,其实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朴素的语言饱含深挚的情意。两人对饮,举杯浇愁。“要是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像今天这样与你相伴了”,其中的依依不舍,表现出对友人的劝慰与关心,只有体会诗歌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
  三、体味语言的色彩美、动态美。诗人特别注重锤炼语言,使诗歌显得形象、凝练,富有色彩美和动态美。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下阙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气势恢弘。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还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句中写蝶飞。一个“戏”字,写尽了蝴蝶在春日追逐嬉戏的动态。“时时”本有“经常”之意,此处却表明花丛中的戏蝶,此停彼飞,接连不断,令人眼花缭乱。“留连”一词,更表明蝶是因花而戏,因花而舞,它们留连不去,表现出种种依依多情的神态。第四句写莺啼。一个“娇”字既可以指黄莺的娇小美丽,也可以指它们的歌喉娇美,使人感到黄莺的亲切可爱。“自在”一词是形容黄莺轻松自由地在花间飞来飞去。“恰恰啼”三字描写黄莺的歌声和谐自然,分外悦耳。写黄莺的活动也是为了写花,诗人借黄莺之口在为繁花似锦的春天尽情歌唱。读了全诗,读者如同随诗人一起领略了一番百花争艳、莺歌蝶舞的艳丽春光。
  四、捕捉意象。意象是诗中的艺术形象,它不是客观生活中物象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诗人审美再创造的,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形象。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捕捉意象,可以有助于对思想的分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艾青的《礁石》一诗: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中的礁石不是普通的石块,而是作者选取的意象。它不仅是诗人不向命运低头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作者赋予普通礁石以全新的思想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