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傲骨英雄——项羽
作者:汪 唯
——题记
秋天的夜晚格外寂静。我带着八百骑兵,顶着萧瑟的秋风向江边奔走。
不断地突围与厮杀,鲜血浸染在黑夜之中。我带着无限的伤心和痛苦,在马上坐着。看着心爱的乌骓马疲倦地奔跑,我的心好乱。
我好悔,我好恨,为什么我不听亚父范增的话?为什么我不杀死小儿刘邦?
经过一夜的厮杀,八百骑兵如今只剩二十八骑了。
寒风吹拂着我的脸庞,我看见了乌江,似乎那里就是我的希望,但我的心很快平静了。我不可能再回去了,我已经没有任何脸面再见江东父老。
几点飘零的落叶从空中坠落,伴随着人间的怨恨与悲凉。
我们到达了乌江岸边,远远地我看见一只小船从对岸行驶过来。渐渐地,我看见了老亭长饱经风霜的面容。
终于,老亭长将船停在这边江岸,请我上船,热泪顿时从我眼眶中涌出,我最终拒绝了,我将乌骓马赶到船上,让亭长又行驶着船回到了对岸。
我望着二十八骑,他们肯定地点了一下头,战斗的力量在我心中重新燃烧。看着渐渐逼近的万千敌军,满腔怒火在我心中迸发。寒风之中,我与二十八骑的心紧贴在一起,我们疯狂地砍杀着敌人。终于,每一刀的剧烈疼痛使我支持不住了。
我将剑插在地上,抬起头来,看着倒地的二十八位的尸体,泪水再次从我眼中流出。
带着满身的鲜血与伤痕,我昂然站立起来,满目寒光,横扫千军。万千敌军都退后数步。我冷笑起来,满眼蔑视与讥讽,万千军马竟惧怕一个身具千疮百孔的人。
风,依旧在吹着。夕阳,渐渐落下。
我心中的伤怀已经占据了我的躯体。我宁死,也不愿落入敌人之手。
我举起天子剑,向着自己的脖子砍来。只在那一瞬间,剧烈的疼痛。
蒙眬中,寒风依旧……
【细细品味】
用题记,为叙事定位,为下文张本。
开篇交代时间、背景。寂静的秋夜,萧瑟的秋风,让人顿生寒意。
环境与气氛的渲染,心情与思绪的描述,巧妙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
照应上文,形成因果。
环境的烘托,心情的描摹,凸现了人物心中的怨恨与心情的悲凉。
老亭长的出场,是画面的切换,是环境的转移,更是悲剧上演的舞台。
拒绝上船,情节陡生枝叶。出人意料,情理之中。这就是项羽,这就是悲剧。
特写,绝望时的奋勇一搏,临死前的决一死战。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啊!
面对倒地战士的尸体,泪流满面。真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就使得人物感情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特写,昂首横扫千军,豪气威震敌胆。一个盖世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悲剧环境的描写,壮烈气氛的渲染,再现一代英雄谢世的画面。
临死心情的描摹,历史悲剧的定格。短句的成功运用,大有震撼人心的威力。
寒风依旧,斯人已去;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整体评析
乌江自刎,这一永垂史册的历史悲剧,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如果再去不厌其烦地编造情节,讲述故事,不但会使人感到味同嚼蜡,弄不好,还会陷入拾人牙慧的泥潭。同时,要驾驭好这样的重大题材,也是非大手笔而断难为之的。显然,这位同学是机智的。他蹊径独辟,不去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凄婉动人,而是从侧面入手,别开生面,写出了一篇绝妙的赛场佳作。
文章开篇交代时间、背景。寂静的秋夜,萧瑟的秋风,让人寒彻心脾。然后,作者大肆地、刻意地去描写项羽被逼乌江的特殊环境与气氛、复杂心情与思绪,表现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凸现人物此时此刻心中的怨恨与心情的悲凉。自然地将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悲剧渲染得悲壮而惨烈,凄楚而动人。
而文中多处成功的特写,巧妙地将画面切换,让环境转移,不但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得丰富而细腻,而且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得丰满而光辉。特别是结尾运用短句和省略号描摹项羽临死时的心情和结局,不但将历史悲剧定格,而且具有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奇效,使文章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点评老师 唐仕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