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渔家傲·秋思》改写

作者:杨珊珊




  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
  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
  “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
  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
  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飞的大雁偶尔掠过天空,排着古老的“仪仗队”匆匆离去,竟一点也不留恋这好似专为它们而准备的边塞景象。
  这荒凉的西北边塞!
  秋风更强劲了,挟着黄沙,如马鞭一般抽打着路边瑟缩的灌木,抽打着冰冷而坚硬的石头和那一队疲惫的人马。马禁不住这无情的抽打,打着响鼻,嘶鸣着。士卒们紧紧地靠在一起,把头埋得很低很低。时间在此时仿佛凝固了。
  一声悠远而浑厚的收兵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的嘶鸣声,盔甲武器碰撞之声,猎猎的秋风撕扯旌旗之声以及风沙疯狂摩擦而发出的狼嚎一样的声音……各种声音交织、回响在这大漠的上空,仿佛只有它们才是这一片土地的主宰。
  狂风吼叫着,携卷起的黄沙弥漫了层层山峦,掩盖了夕阳温暖的黄色,留下一片仓皇的惨白。
  宿营地上空,不断升腾的股股浓烟,张牙舞爪,渐渐吞没了西方那一抹惨白。周围的群山,在夜幕中面目愈来愈狰狞。只有那座紧闭城门的孤城和孤城中的人马和着边塞的风入梦。
  入梦?思乡的人就怕入梦。
  白天行军、作战劳顿,使他们没有思乡的罅隙,可月上中天,柔情万般的明月把他们全揽在了故乡的怀抱中。望着月亮,妻子浅浅的笑靥映在月中;望着月亮,年过花甲缝补衣裳的母亲映在月中;望着月亮,孩子甜甜的喊声从月中传来……但士卒无奈,腮边挂满了冰冷的泪痕:奉命戍边,虽已多年,但抗敌的功业尚未完成,有家难回,有家也不能回啊!
  将军独自斟上一壶烈酒,为了缓解白天征战的劳顿,更为了驱走那一股股袭上心头的思乡之情。淡淡的灯火在灯罩中摇曳着,把将军疲惫的身影时而拖长时而缩短。将军的手在作战地图上移动着,心中反复思忖着作战计划。他的眼停在了地图上那个被群山环抱的点上,静静地出神。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自己带领士卒杀向敌阵,所向披靡,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尸横遍野。士卒们簇拥着他:“胜利了!胜利了!”欢呼着,跳跃着。他走出队伍,神情庄重地在一块巨石上刻了一个大大的“宋”字……
  将军的面容红红的,不知是因为刚才的酒烈,还是依然沉浸在那勒功刻石的画面中激动所致。头上的白发被红红的面容映得更白了。
  忽然,一管幽怨凄凉的羌笛声,把将军拉回了现实。它如泣如诉,如怨如怒,丝丝缕缕,在整个月夜中飘荡,如幽灵一般慑人魂魄,再次牵起了将军心中那最温柔最深沉的情感——无限的乡思。
  刹那间,帐外的秋霜再次爬上了将军的额头。
  那夜,戍边官兵图报国,征战男儿尽思乡。
  (指导老师 刘红霞)
  
  【细细品味】
  开篇用特写,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镜头由远及近,扫描聚焦。由将军而众人,由神态而语言而环境,战争的艰苦、气氛的凝重扑面而来。
  紧承上文,一个“秋”字巧妙扣题。侧面着笔,展现特定的环境,张弛有度,摇曳多姿。
  议论抒情,承上过渡。
  与上文一脉贯通,紧承一个“秋”字,着力一个“风”字,深入一个“疲”字,战争的艰苦与惨烈可见一斑。
  声音描摹。
  色彩渲染。
  收兵,宿营。号角声、马嘶声、盔甲武器碰撞声、风撕旌旗声、风沙摩擦声伴随着弥漫的黄沙、惨白的夕阳、升腾的浓烟,将一幅绝妙的战地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
  叩问与释疑,议论与抒情,巧妙开启下文,将文意引向纵深。
  拟人,思乡的情愫令人动容。
  排比,思念的柔情如春风拂面,思亲的情怀如大河奔流。
  以月抒情,触月抒怀,从古到今,多少骚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绝唱啊!选点善于驾轻就熟,平中出奇。
  由面到点,再用特写。聚焦将军,神采飞扬。烈酒与灯火,思念与壮志,联想与想象,不但使画面生动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而且将文意推向极致,使主旨得到升华。
  呼应文题,照应开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整体评析
  这是一篇文采飞扬、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画面壮烈的改写佳作。
  作者既忠实于原词,又在原词的基础上大胆地联想想象,自由发挥,改写得出神入化。文章始终紧扣文题“秋思”,抓住一个“秋”字,着力一个“风”字,深入一个“疲”字,声情并茂地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浓浓思乡情,殷殷报国志。
  文章开篇用特写,在秋风夕阳中推出一队戍边的队伍。娴熟地将镜头由旷远拉向近前,扫描聚焦,描写刻画。由将军而众人,由神态而语言而环境,既正面描写,又侧面落墨,纵横驰骋,自由挥洒,将战争的艰苦、战场气氛的凝重描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把将士的思乡深情、报国壮志描写得感天撼地,动人肺腑。
  文章描写环境张弛有度,既有声,又有色,使人如临其境;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既有语言动作的描写,又有神态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使人如睹其形。不仅如此,文章选点的恰当,过渡的自然,点面的有机结合,描写、议论、抒情的自如运用以及首尾的呼应,结构的严谨,都是骄人的亮点。
  (点评老师 唐仕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