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读书需要深思考
作者:赵克峰
一、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我国古代学者焦循少时“生质极钝”,家里又穷,学习条件极差,可他后来却成了“著述如林”的一流学者。原因何在?关键就在于他养成了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他每读一书,总是读时思,读后思,疑时思,无疑也思,“于无疑处求有疑”。这样,他也就读而有得,日渐长进。“学贵善思,吾平生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学有辍时,思无辍也”,这就是他读书经验的最好总结。
二、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思考。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研究学问、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基础,即要积累普通的知识,了解各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新的成果。应该说他的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正如建房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一样,思考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么思考就将成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三、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读书时的思考,要力求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书本的原意。阅读时,对于它的每段、每章、每篇、每卷,都要反复思考:这些文字主要表现什么内容?它与上下文有什么样的关系?段在章中、章在篇中、篇在卷中各占据怎样的地位?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异和成功之处?等等。这样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通了,对书本的内容也就大致理解了。
四、要透过字面意义深加探究。有些文句,从字面上看都认识,也易理解,但它们所表达的深意是什么,作者在其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那就不是浮光掠影读一遍就能领悟得到的。例如在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巡官奥楚蔑洛夫出场时讲了四句话:“这儿到底出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字面上都很好懂,我们在阅读时就绝不能满足于这种字面上的好懂,而应努力去探究隐藏在文句后面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让奥楚蔑洛夫在这几句话中登场?这几句话分别是对谁说的?这几句话与下文中写这条“变色龙”的“变”以及揭示他的走狗性格有什么内在联系?只有这样反复加以琢磨,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文章的弦外音、味外味。
五、要进入无言静思的高妙境界。如果读《西游记》而为孙猴子拍手叫好,读《红楼梦》而陪林黛玉掩面落泪,那还只是动感情,还算不上真的思考。若是看《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无笑也无泪,掩卷于昏黄的台灯旁默默思索,那才算是进入了无言静思的高妙境界。读书读到这一步,可说是渐入佳境了。此时回首读过的一本本书,它们已不复是一字一段一页一本,而是交错相融,凝聚升华,给人以“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的绝妙感受。读书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算是成为一个真正善于深思的读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