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广东话中的一些文言现象
作者:胡汉超
胡汉超,曾在安徽某中学任教12年,2004年调入广东中山市火炬一中。文章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与研究》《南方日报》《中山日报》等各级报刊上。坚信“写作会使生活更精彩”!
【心语独白】
牵手千年母语,传承中华文明。
笔者来广东定居快三年了,听说方言一向得心应手的我遇上广东话,这回也要两手一摊了。特别是收看广东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用广东话(当地称做白话)播音,语速较快,下面又没有字幕,简直就像听天书。既然不能听其“言传”,那就只能自己“意会”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利用各种场合,尽最大努力去学这“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广东话。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广东话中一些句子存在着下列文言现象:
1.人的姓名或称谓前加上无实在意义的前缀。如:你若姓胡,广东人可喊你“阿胡”;你若叫“某某华”,他们又可喊你“阿华”;他们称上了岁数的男性长者为“阿公”,称上了岁数的女性长者为“阿婆”。这些“阿”字没有实在意义,表示亲昵。
2.陈述句尾加上无实在意义的后缀。如:北方话中“这是榴莲”,在广东话中作“这是榴莲来的”。北方话中“这不是木瓜”,在广东话中作“这不是木瓜来的”。这里的“来的”没有实在意义。
3.修饰成分后置。如:“公鸡”倒置成“鸡公”,“干菜”倒置成“菜干”,“干鱼”倒置成“鱼干”,“羹匙”倒置成“匙羹”,“秋千”倒置成“千秋”,“夜宵” 倒置成“宵夜”,“隐私”倒置成“私隐”,“狐臭”倒置成“臭狐”,“客人”倒置成“人客”,“蔬菜”倒置成“菜蔬”,“尾数”倒置成“数尾”等。
4.并列式词语前后易位。如:“便利”易位为“利便”,“整齐”易位为 “齐整”,“责怪”易位为“怪责”, “拥挤”易位为“挤拥”“录取”易位为“取录”,“对比”易位为“比对”,“早晨”易位为“晨早”等。
5.倒装句式。由于广东话语法中有许多修饰成分倒置现象,因此产生了许多很特殊的句式。例如北方话中“怪不得”,在广东话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得之”。又如北方话中“我先走了”,广东话中为“我走先啦”。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6.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你别影我”中的“影”字,本意是“影子”,可在广东话句中作“拍照”意。7.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如:北方话中“今天好大的风”,广东话中为“今天好大风”;北方话中“昨天灰尘很大”,广东话中为“昨天好大尘”。又如北方话中“小伙子好帅”,广东话中为“好靓仔”;北方话中“姑娘好漂亮”,广东话中为“好靓女”。
8.爱用否定句式。如:北方话中“我很矮”,广东话中为“我不够高”。北方话中“绳子很短”,广东话中为“绳子不够长”。北方话中“粮食不够”,广东话中为“不够粮食”。
9.保留较多古词古义。如:“斟酒”“饮茶”“食饭”“落车”等词措词古雅,广东话口语中保留的古汉语,多得令人习以为常。连教育程度较低的农夫、老妪也把“姑勿论”“于是乎”“卒之”的说法挂在嘴边。同样脱口而出的文言词还有“拜山”(扫墓)、“师姑”(尼姑)“差馆”(警察局)“差人” (警员)“交关”(厉害)“狗窦”(狗窝)“散纸”(零钱)“摸门钉”(吃闭门羹)等。这些见诸古典文学名著的字词,竟让广东人变作妇孺皆传的市井俚语,可算一绝。且广东话中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广东话中将“粘”说成“黐”;又如广东话常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忌”(现常常被写作“嘅”),在《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有“叔马慢忌,叔发罕忌”的表述;再如“打甂炉”(吃火锅),“甂炉”为一种古炊具。
此外,现代汉语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上没有差异,但广州话中,“行”就是步行,而“走”保留了古汉语中“跑”的意思。但是随着汉语北方话在广东地区的推行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很多广州话保留下来的古语词汇被使用的空间越来越小。
广东话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笔者认为,研究广东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助于我们今天学习古代汉语。当然,由于我目前对广东话掌握得还不够娴熟,以上的概括还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