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孔子马逸》双解

作者:杨淑珍




  孔子马逸
  孔子行道而息①,马逸②,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③。子贡请往说之④,毕辞⑤,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⑥,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⑦,独如向之人⑧!”解马而与之。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
  
  【难点注释】
  ①息:休息。②逸:狂奔。③野人:种田人。④子贡:孔子的学生,擅长辞令。说(shu#):劝说,说服。⑤毕辞:话都说完了。毕:尽。⑥鄙人:指边远地区的人。⑦辩:明白。⑧独:岂,哪里。向:刚才。
  
  【短章新解】
  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职业、不同区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就要随俗,不能凭已有知识经验判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别人交流,就得了解对方的种族、文化、年龄、职业、区域等文化特征,找到对话交流的平台,用对方熟悉的事物、道理去交流,这样才能成功。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能言善辩,那只局限在文化人或上流社会,让他去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交流,他一定会引经据典,“子曰”“诗云”一番,道理讲透,好话说尽,马也没要回来,而那个刚跟随孔子学习的边远地区的人只说一句话,马就要回来了,可见对话也讲究艺术,只有以对方能接受的事实,讲清道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能力测试】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A.孔子行道而息。(实行)
  B.野人取其马。(取得)
  C.请往说之。(请求)
  D.子贡请往说之。(请求)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几句的是()
  A.食人之稼。B.请往说之。
  C.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
  D.独如向之人!
  3.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人取其马。(农民把马牵去了。)
  B.子贡请往说之。(子贡请求去说说那个把马牵走的农民。)
  C.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
  D.解马而与之。(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期“文言短章”参考答案
  1.D.(A.动词,走;B.牵走,拉走;C.请允许我……)2. B.(代词,代那个种田的人。其他三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3. B.(说:shuì,劝说,说服) 4.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