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哈利·波特》成功抓住孩子的心

作者:阿 甲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魔幻作品比《哈利·波特》更为成功地抓住了孩子的心。1997年,当魔法妈妈J.K.罗琳出版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她只是为自己的处女作能摆上正规书店的书架而欣喜若狂。而十年之后,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为终结篇的如期出版而欣喜若狂。这套写给9岁以上儿童阅读的系列魔幻小说创下了多项出版史上的世界纪录,曾经一贫如洗的罗琳也在短短的几年内超过英国女王,成为英国最为富有的女性。
  不单是书,还有电影。“哈利·波特”的电影前五集在全球公映,继续为这位小魔法师的神话推波助澜,如今在五六岁的孩子中都很难找到没听说过哈利·波特的,更有趣的是,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中也很难找到这样的例外。
  儿童的小说、儿童的电影,突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凡与“魔幻”相关联的,往往大红大紫。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于“哈利·波特”的热门话题,实在太多太多,对此我不打算再说什么。作为书虫,我只对故事本身感兴趣。
  这是一个讲述魔法世界中一个小魔法师成长的故事。也许你已经读过,也许你还没有读过,但你肯定听说过。我来重新为这个故事开个头:
  魔法师的世界。
  有一个极端崇尚纯血种的魔法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是创建伟大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创始人之一。非常不幸的是,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个纯种继承人爱上了一个男麻瓜(麻瓜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些不懂魔法的普通人)。他们结合并生下了一个男孩,不久男麻瓜负心离去,母亲伤心而逝。男孩成为了孤儿,被一个穷困的孤儿院收养。
  不要着急,这个男孩不是哈利·波特。他后来的名字别人连提都不敢提,他就是令人生畏的邪恶魔法师——伏地魔!这个在巨大的仇恨和根深蒂固的偏见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丧心病狂的魔鬼。他在魔法世界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他要毁灭魔法世界里所有具有麻瓜血统(当然不包括他自己)、亲近麻瓜和反对他的人,似乎谁也无法阻挡他!
  可是就在这时,另外一个男孩诞生了。
  预言告诉他,这个男孩将是他的终结者!
  于是伏地魔到处寻找这个婴儿,终于从一个告密者那里找到了线索。他杀死了婴儿的父亲和母亲,就在他挥舞魔棒杀死婴儿的刹那,奇迹发生了——他的魔力反弹回来,消灭了自己的肉身,只留下奄奄一息的孤魂,狼狈逃走。这个婴儿的脸上留下了一个永恒的伤疤,但他还活着,并在这一晚成为了魔法世界的英雄。
  他就是哈利·波特!他注定要成为伏地魔的终结者。
  哈利的故事仅仅开了个头。英国作家罗琳用七本书来讲述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徒》。这七本书讲述哈利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传奇生活,我们也期待着,哈利在最后的决斗中战胜可怕的伏地魔。
  有关“终结者”的神话其实并不新鲜,在古老的传说中可以找到一长串,最著名的有古埃及的俄狄浦斯和古波斯的居鲁士王。大体的结构是:某个不可一世的王者,预知某个孩子将成为自己的终结者,于是他千方百计要消灭这个孩子,但是种种奇遇使这个孩子摆脱危险并渐渐成长起来,最终他真的成为了终结者。
  单单是这样一个故事,很难解释《哈利·波特》的魔力。
  神奇的魔法妈妈罗琳,成功地汇合了魔幻世界的所有素材:神话、巫术、古堡、妖精、巨人、幽灵、吸血鬼……她同时将传统童话中的种种奇幻因素,还有对大千世界的种种影射,非常巧妙地融为一炉;最后把这些素材融进孩子们最为熟悉的学校生活中,用来影射这个貌似公平的成人世界,从愤懑、恐惧和无助中挖掘勇气、智慧和爱。这个魔幻大餐式的巨型恐怖故事,把困守于枯燥日常中的孩子们的内心郁闷尖厉地喊叫了出来!
  有一位挪威的音乐教育家布约克·沃尔德说,“学校是系统地压抑儿童天性的一个机构”。这么说显然有些过分,校长和老师们肯定要跳起来抗议。但我们不妨先安静地坐下来,想一想这句话中包含的某些不太容易被接受的事实。你很难得见到一个孩子,一听说要额外放几天假不会高兴得一蹦老高的;你很难得见到一个孩子,一到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心花怒放的;你也很难遇到孩子,每逢考试就眉开眼笑的。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
  在大人的眼里,学校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应当是有纪律的、规范的、有条不紊的,开学第一天到学校,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在未来某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将要做些什么,风雨不改,雷打不动。孩子们在学校里应当努力做到大人认可的优秀标准,最起码也应该与大多数孩子一样。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是固化的,从来如此,以后也一样,好像本该如此。
  魔法妈妈给了全世界孩子们一个完全不同的学校——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这间学校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不同,学校该有的都有了,但多了那么一点儿魔法,也多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变化。孩子们学习各种奇妙的魔法,课上学习,课间就能使用。老师讲课有时也很沉闷,但经常有些奇妙的花絮,比如老师从黑板里钻出来,一群小怪物在教室里东奔西走什么的。作业往往也很奇怪,作文不看字数,却要看纸张的长度。不过这些都是些花絮,这间学校最有劲的是经常出一些怪事,刺激、怪异,甚至很恐怖,恐怖得要命。每当出现这些怪事,校长和老师一方面尽可能安顿好学生,另一方面也允许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到与黑暗魔法的战斗中来,而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孩子不但成为了主角,而且还成为了拯救大家的英雄。
  魔法学校的魔法,在罗琳的笔下别有深意,它是对知识的一种寓言般的诠释,也代表了对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说得更直白一些,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想象力,但没有想象力,根本谈不上知识。充满活力和想象力是孩子们的本能,如果我们去压抑而不是去发展这种本能,那么教育有什么意义?
  《哈利·波特》诞生后,曾经一度遭遇来自教育界的阻力,甚至有一些英国的学校也禁止它进入校园,但几年过去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位小魔法师。举世公认,在这个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哈利·波特》是很难得的,能把孩子们从电视机前拉回到书桌前的魔法书!它的篇幅虽然比大多数名著都长,但孩子们仍旧能孜孜不倦地读完一本又一本,看完一遍又一遍。
  不管你是否喜欢魔法,你都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一本魔力无边的书。
  (选自2007年第10期《少年写作》)
  
  【作者简介】
  阿甲,原名林晓唏,生于197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