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本期力荐:撼动人心的史诗性力作——《大芦荡》

作者:王 子




  搜罗好书,与你共享;速递新书,先睹为快。“好看书坊”每期都会向你推荐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同时选登其中的精彩片段。我们希望“好看书坊”栏目能够传递最新书市信息,为你奉上最好的精神食粮,也希望你踊跃参与我们的栏目,把新书、好书推荐给更多的读者。
  (虫 虫)
  
  作者简介
  李有干,1931年12月生于江苏建湖,1956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从事文学创作,这位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作家,先后出版儿童长篇小说《暴风雨过后》,中篇小说《无尾猫》《绑架》,儿童短篇集《漂流》《秋夜》等作品。这个被誉为苏北文坛常青树的老作家以75岁高龄创作的长篇小说《大芦荡》——一部被称作“少年版的《白鹿原》”的乡土小说,是当今中国儿童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史诗性力作。
  
  内容梗概
  中国儿童文学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李有干倾情奉献的撼动人心的史诗性力作,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鼎立推荐。《大芦荡》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和经历,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北湖荡水乡的生活。锅巴滩、芦苇荡、土墙草房、荒村古庙,那个远去的年代的生活,虽然饱含着辛酸和泪水,但单纯质朴的乡情和顽强乐观的精神,仍然充溢在人们的心头。作品将“我”少年时代随父兄一起到湖滩垦荒并想以此改变全家命运为主线。然而这种美好的憧憬,一开头就被狭谷土墩上的恶狗扑咬得变了形。匪患、兵乱、灾难、饥荒、宿命接踵而来,人们不得不与命运和苦难进行奋力的抗争。自我救赎与拯救弱者,构成了一幅幅催人泪下、撼人心魄的画卷。
  
  推荐理由
  一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史诗性作品大多为乡土文学。从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到后来的“山药蛋”“白洋淀”文学流派,再到晚近的《古船》《白鹿原》都脍炙人口,长久流传。李有干,一个带着乡土气息的名字,他用心聆听着田间、芦荡里的风声,同时也用凝重的笔墨记录着一方乡土的地方历史。他的《大芦荡》,就像他自身的年龄和经历一样,能给人以一种厚重的分量。这种厚重感,既来自于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地域特色,也来自于丰富生动、曲折扣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遭遇。作品中,正直善良的父亲面对饥荒,宁可家人饿死也不动一粒替别人埋藏的粮食;为满足外婆的愿望,父子俩历经艰险从山区弄来木头,但做成的棺材却被日本人抢走,外婆只能带着遗恨以芦席裹身入土;一大批撑着破船、浩浩荡荡而来的外乡逃荒人,在村里众乡亲的救助下得以喘息,临走时在村口竖起了一座感恩的石碑……少年读者将从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中,感受到厚重的亲情和茫茫芦苇荡的魅力。感动昨天的,同样可以感动今世。
  
  先睹为快
  三十天没下雨,盼雨成了人们最大的希望。天空飘过一朵黑云,也会使人惊喜不已。夜里常把呼呼的风错当成淅淅沥沥的雨,做梦也喊下雨了下雨了。可是老天总是板着火辣辣的面孔,对人们的期盼毫不动心,连一滴露水也不给,一夜过来树叶仍像被虫子咬过似的卷着,一片抢一片地飘落。
  河底像撕开了裂缝,河水一天天往下蚀,父亲头顶烈日,一刻不停地踩着脚车,完全成了盐水的汗珠子,咬得他浑身的肌肤涩痛起来,整个人仿佛从大火中刨出来似的,流的汗远远超过车上来的水。
  又是十多天过去了,火星子蹦蹦的太阳,每天照例出来走一圈,照例把烈焰倾泻在田野上,芦荡仿佛在起火冒烟,一点点萎缩变小,芦苇和树木全都枯死了,不见一点儿绿色,路上像面粉一样的浮土越来越厚,一脚踏下去,弥漫的尘烟让人睁不开眼睛。我望着快要见底的河床,心里烦躁不安,在门前走来走去,也不知要干什么。
  天天盼雨,天天落空。
  尽管老天不给人们好脸色,求生的欲望仍使人们寄希望于老天,用各种方式祈求它降一场大雨。恐慌不安的孩子,也加入了求雨的行列,在太阳咬下许多牙痕的河滩上,堆起一座座泥菩萨。因为大人们说,让太阳把菩萨晒得浑身冒油就会下雨。
  黄毛和秋露没见过佛像,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去做。黄毛捏的菩萨胖得没有脖子,肚子大得吓人。黄毛说家家户户都拿最好吃的东西敬菩萨,还不吃成个胖子。秋露做的菩萨瘦得像根棍子,也有理由:菩萨管的事太多,连刮风下雨都要问,吃得再好也胖不了。
  我在风云庵见过佛像,捏出来的泥菩萨与他们不同,蚬壳做眼睛,蚌壳做耳朵,眉毛是用枯柳叶贴出来的。每天我都去河边看一看泥菩萨有没有冒油。可是泥菩萨被晒得四分五裂,又变成了一堆泥。也没下一滴雨。
  我吓唬黄毛:“你做的菩萨不像,菩萨生气了,才没有下雨。”
  黄毛哈哈大笑:“你做得像。也没往你家田里下雨。”
  秋露瞪了黄毛一眼:“痴子,救不活秧苗,看不把你饿死了,还笑呢。”
  想到忍饥挨饿,我们全都仰起头来望着天空,大喊大叫:下雨吧,快下雨吧,再不下雨我们就把天捅破了!
  天不会破,依然板着冒犯不得的面孔,很多人家的秧苗枯成丝丝缕缕的乱麻,我家田里的秧苗,虽然还是青的,但也弯腰曲背地站不起来。父亲仍未放弃最后的努力,脚车派不上用场,就让全家人用木桶往秧池田里拎水。父亲说田里没收成就活不下去,有秧才有稻,只要河里有一口水也要保住秧苗。一桶水从河底拎上来,累得腰疼背酸,倒进干渴的秧田里,一眨眼就不见了,只留下盆大一片潮湿。延续了几天生命的秧苗,最后还是不声不响地枯死了。
  父亲坐在田头,望着青嫩的秧苗成了一摊烂草,目瞪口呆,和秧苗一样瘫了下来。
  苍茫的天空,依然烈焰腾腾。
  …………
  
  名家精析
  李有干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始终在心中认定,我的今天与他的昨天给我的扶持密切相关。
  ——曹文轩
  当下的青少年文学阅读中,有太多的浅薄搞笑,太多的轻歌曼语,太多的做作呻吟。这种阅读中的贫血,缺少的是滋养人性的厚重,潜入历史的深邃,激荡血肉的永恒!真正的成长无法回避苦难与乡土,今天的青少年应该告别贫血阅读,领悟厚重人生,感悟沉重与命运!
  ——公 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