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月亮下的乡愁

作者:黄 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9月适逢中秋,祝所有读者中秋如意。中秋节是中国人的“月亮节”,本期我们向读者推荐几篇关于月亮的美文。在传统文化里,月亮被中国人赋予了许多重要意义,月光总能给人抚慰与美的感受;月亮也被人们寄托了忧伤与相思。中秋圆月更是牵动着游子和亲人的心,在牵挂与思念中,温馨的亲情就像一坛桂花酿,日子越久越醇、越久越香。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中秋佳节,与朋友喝酒固然是美事,但心底的哀愁浮上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一边是良辰美景应该团圆,一边却是“明月夜,短松冈”的无奈,这种强烈对比下,《月光》中的“他”怎能不“痛苦得在床上打滚”。《月光》这篇散文,写了三段在月夜下的感受和情景,流淌在作品中悲欢离合的炽热情感是全文的精髓。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沈从文先生在深沉的思恋之中写下的文字,如诗如梦,《西山的月》一文中,分不清月亮就是情人还是情人就是月亮,完美地体现了沈先生的散文清新俊逸的风格。而先生一边做“抽象的抒情,情绪的散步”,一边寄寓了文章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对理想的美的热烈渴望与执着追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望月,遥想月下的故乡,遥想快乐的童年,遥想白发的母亲,哪一个游子心里不会升起浓浓的相思。郭保林的《我寄相思与明月》颇负盛名,这篇文章堪称一首匠心独具的思乡诗,情感深沉而笔法轻灵,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深层意味和艺术感染力的“美的世界”,体现了作者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亮在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童年的幻想世界里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许我们最初的想象就是从月亮开始的。童年时有月亮的夜晚,我总喜欢站在院子里看碧空中的这只玉盘,挖空心思来辨认哪是桂树、哪是玉兔、哪是嫦娥。贾平凹的《月迹》,正是把孩子们对月亮的观察和向往活灵活现地再现在我们面前,给予我们美的享受。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自从阿波罗号飞船登陆月亮,揭开了月亮的神秘面纱,打破了人们对月亮的种种幻想。但文人还是喜欢一个神话的梦幻的月亮,子敏的《中国的月亮》就表达了这个观点,文章中作者引用了大量中国古代文人咏月的诗句,诗情洋溢,画意鲜明,着意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涌动着浓浓的爱国情感。
  读者朋友,这次编稿札记每段开头都引用了一句唐诗,你能记得它们分别是哪首诗里的吗?读美文跟读唐诗宋词、听古典音乐一样,能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名家的作品需要我们用心来品读,请关注本刊每期为大家精选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