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登高

作者:黄 离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重阳登高的习惯,饮菊花酒,遍插茱萸,最初是为了消灾免祸。后来的文人因为种种原因都做天涯羁旅,而他们又最爱维护传统,“独在异乡为异客”,重阳登高时难免思念故土和亲人,渐渐地演变成了后来的重阳登高怀远。
  前几日读《夜航船》,有“三万卷书”的典故:吴莱好游,尝东出齐鲁,北抵燕赵,每遇胜迹名山,必盘桓许久。尝语人曰:“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章;纵能,亦儿女语耳。”
  现当代的文人墨客依旧喜欢登山,这样往往会引发他们的缱绻情思,有感而发,写下一篇篇或欣然或凝重的文章。本期就为大家推荐一组现当代文人创作的与山有关的美文。希望读者朋友在重阳这天有时间,也亲身去体会一下登高怀远的况味。
  李大钊先生的文章我看的不多,他的《五峰游记》在我脑海里留下很深的烙印。顾名思义,这是一篇登山的游记,但李先生作为中国共产主义的革命先驱,即使在游览之时也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在行文间总是流露出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听到这首《再别康桥》,你必然会想起富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徐志摩。这个具有“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的诗人,也写下了不少散文名篇。《泰山日出》一文有别于志摩的其他散文,他无意作细致的描述,而是运用诗人独有的想象力和技巧,热烈赞美了泰山的日出和日出带来的光明,表现出对民族复兴和人性解放的强烈渴望。
  夜晚登山,感觉自然与白天不同,最易使人浮想联翩。聂绀弩先生胸怀愤世嫉俗的正气,“不平则鸣”,由上山公路的兴废,想到当时权贵们的种种劣迹;由松林间的寂静,引出城市生活对人精神挤压的忧愤……从而发出了“一切丑的东西都不应该存在”的呼吁。《上山》一文情真意切,获得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吴伯箫的《山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细腻流畅的笔调,朴实平易的叙述和轻快的节奏,描绘出了一幅幅自然宁静又透着淡淡愁绪的山屋四季图,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在我看来,现当代的诗人中最善于写乡愁的莫过于余光中了,这跟余先生生活在特殊地区以及诗人的天赋有关。而散文《沙田山居》与他的诗作《乡愁》等名篇有所不同,用的是“卒章显志”的手法,几近收篇也不见大义微言,通篇用优美的文字描写了灵山秀水,结尾用一段气势逼人的诗突显出文章璀璨的主旨。
  我喜欢和读者交流,读者来信无论是批评或是赞许,我都看作是对我的信任。因为有如此多的读者,我感觉我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我会以此为动力全身心地为大家选择更好的文章。平等的交谈,相互间的信任与理解,这是人们交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