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不想说再见
作者:李 焱
回顾一年来《走进诺贝尔》中选录的诺贝尔文学大师及其作品,无论是罗曼·罗兰的平等博爱,还是黑塞的深刻高尚,无论是《蝇王》对人性缺陷深刻的揭露,还是《鼠疫》对生活本质深邃的思考,无一不让我们领略了诺贝尔文学的迷人风采。纵观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自1901年首次颁奖直至今日已整整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其中除了有7年因两次世界大战未能评选之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工作始终没有间歇过。在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百多年的生命历程中,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它的评选也不总是公正和恰当的,特别是早期的评选甚至还疏漏了一些更有资格获奖的文学巨匠,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与非议。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在诺贝尔先生遗嘱精神的指引下,在诺贝尔文学奖历任评选委员会的努力下,一百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家族还是为我们发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评选出了相当数量的历经时代变迁却依然魅力不减的经典作品。诺贝尔文学奖以其历史之悠久,评选之严格,评选范围之广,奖金额之高,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现今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世界性文学大奖,其影响力、权威性也是任何其他文学奖项无法与之比肩抗衡的。
因此,当我们摒弃一切外在因素的干扰,静下心来慢慢走进“诺贝尔”细细去欣赏与品味时,你就会发现在它身上散发出的将是永恒不灭的光芒。而《语文世界》已经刊出的数期《走进诺贝尔》只是撷取了这万丈光芒中的几缕,我们希望它能揭开百年诺贝尔的面纱一角,唤起你对诺贝尔文学殿堂的向往和追寻,“诱惑”你到其中去挖掘更多的宝藏、去收获只属于你自己的果实。
一年匆匆而过,又到了岁末这漫天雪舞的日子。当我们缓缓拉上了《走进诺贝尔》的帷幕,依依不舍地跟它挥手作别时,在内心深处却只想说:诺贝尔,对你,我们不想说再见。
附:诺贝尔文学奖20个当然和20个遗憾
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中国人对它的争议与期待最终沉积成一个“情结”。在汪剑钊主编的《大师经典》一书中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诺贝尔文学奖提出了看法:谁是中国人心中当之无愧的桂冠作家,谁是诺贝尔文学奖永久的遗憾,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是否公正等等。接受调查的有翻译家、学者、作家、诗人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根据调查结果选录了20位诺贝尔文学奖领衔作家和20位诺贝尔文学奖错失的文学大师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错失的20位大师
这是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充分流露的一面,榜上有名的是:鲁迅、卡夫卡、乔伊斯、托尔斯泰、哈代、昆德拉、博尔赫斯、纳博科夫、易卜生、沈从文、普鲁斯特、契诃夫、里尔克、高尔基、老舍、左拉、瓦雷里、劳伦斯、曼杰什坦姆、阿赫玛托娃。显然,名列榜首的鲁迅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