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过年
作者:鲁彦周
这习惯、这心情也许是从幼小时养成的。我家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日子当然谈不上富裕,但我家的和睦气氛,一直是非常好的,每到过年时尤其使人感受到浓浓的家庭的温情。那时每到过年,我的一位伯祖母,便负责剪窗花和一些需要贴到墙上的吉祥如意的图案,她有一双极为灵巧的手,她剪的飞禽走兽和图案花草都非常生动美丽。我的伯母和我的堂姐则负责炸山芋圆子之类,我的父亲和祖父则忙着大扫除、摆香案和祖宗牌位等等事务,而我的母亲则是采办、筹措和厨房里的总指挥。此时我家的堂屋和灶屋乃至天井大门外,都被一种祥和的节日的气氛笼罩着。我和我的弟弟则穿梭于房前屋后和大人们中间,乐不可支,此时人世间的艰辛和不平等等都被抛到一边去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生的温暖和乐趣。
大约就是如此之故,我便养成了喜欢过年的习惯。
我在50年代初,仍常回家乡过年,为的就是享受家乡和我家庭里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理解和颇有古风的纯朴。当我坐在父母和有关的亲人身边,望着窗上新糊的纸和新贴上去的鲜艳的红色窗花,望着被扫除一新的墙壁和红纸对联,望着家里人欢乐的笑脸和厨灶里火花的闪光,听着这里那里响起爆竹声,间或还有村上小伙子们敲打的锣鼓声和姑娘们动听优美的歌声,此时你便情不自禁地在心里涌起一种热爱生活的情感的浪潮。甚至你还能感觉到一种对你身上的世俗之气的冲刷。
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后来的年代就谈不上过年的那种祥和欢乐的气氛了,后来虽然也照样过年过节,但它远不是那么回事了!直到70年代末,过年的气氛才又回来了。至于我家,也是经历了大变迁。我的祖父早已去世了,我的伯母也与世长辞,伯祖母更在早年就走了,所幸的是我的父母一直健在,父亲80年代后期才去世,而我的母亲现在仍然健康的活着,老人家过年后就是92岁的人了,生活仍完全能够自理,这不能不说是老人的幸福,儿女的欢慰!
对于过年,我自有我的情结。我后来虽不回故乡过年,但在合肥,即使在社会上有压力时,我家关起门来,仍然很讲过年的规矩的,这里我不能不说到我的岳母。她也是一个难得的老人,在我这里一直呆了30多年。我的4个孩子,都是她老人家一手带大的,孩子们对外婆的情感,可以说是极为深厚的,老人家对我的照顾,尤其无微不至。在后来的若干年内,是这位老人给我的家里,起了稳定的和睦的作用。我的岳母对过年也是极其认真的。她是天津人,会做面食,在合肥我家过年首先就是蒸馒头、包饺子,她做的馒头可是极其可口的,特别是她老人家做的豆沙包子,可算得上绝活,她知道我爱吃,一做就是一大篮子,足够我吃好多天的。我家在合肥过年,哪怕是处境最困难时期,都很有节日的欢愉。这是和孩子的外婆分不开的。
岳母不光会照顾人,也很体谅人团结人。后来我的父母都到合肥来了,她和我的父母相处得亲密无间,这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可惜她老人家也于80年代中期去世了,至今想到她仍令人思念悠悠。
现在,我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了,他们也都有了各自的工作。我的老伴虽然退休了,但她还在学她的绘画。我家现在过年的气氛仍然很浓,吃年饭是一家大团聚的时候,除了在国外的女儿外,全家都到我这个大本营来,而且每人都会有所奉献,奉献主要指上自己的拿手菜。我很为我家热闹温馨的气氛而欢欣。我絮絮叨叨谈过年,谈家庭的情况,无非是想表明,我是很重视过年的。我觉得重视传统节日,也是对生活热爱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切不可对生活失去热情;失去对生活的热爱,那才是真正的老了。另外我还觉得中国人过年,能够促进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促进家人的和睦。而这节日本身也是非常能体现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它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对人生的节奏也确实能起着一种调节作用。我衷心祝福人们过好春节,并如时下所说的: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