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中华古代服饰

作者:佚 名




  一、 头衣(冠、冕、巾)
  
  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持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用以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冕,从月(即古帽子)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廷,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天子有十二旒。
  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释名》上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绡头、幅巾、帻。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唐朝时,巾又称幞头,以纱为之,因为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一衬子垫在里面。后又因两脚软垂,就用铁丝为干把“软翅”撑起来,这样就成了硬质的乌纱帽。
  
  二、 体衣(衣、裳、裙、襦、袍、袄)
  
  原始人本是蓬头跣脚、不冠不履,以树叶兽皮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后来变成衣短裳长,裳就加衣上。如《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初中课文《陌上桑》:“紫绮为上襦”的“襦”是小衣。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不分衣和裳。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尔雅》说:“绕襟谓之裙。”则接近后世之旗袍。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则接近。如《林黛玉进贾府》:“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司马光在《训俭示康》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糜”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这表明:走卒穿士服,农夫穿丝履不合常规。王公贵人在天冷之时有毛皮大衣(裘);天热时有高级丝织品。而那些寒士庶子则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织)、褐(灰色粗布)之类。颜色方面,隋唐及宋,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时穿白色,唐时穿黄白两色,明朝则不许庶人用黄色。
  
  三、 胫衣、足衣及其他
  
  上古时有裳无裤,但有绔。绔后无裆,只两个绔筒,类似后世的套裤。
  足衣,就是鞋,古代称“履”。古时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履丝鞋,穷苦人穿草鞋或光脚。
  此外还有寝衣,包括亵衣、衾枕、锦衾、布衾、罗帐等。如杜甫诗:“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链接阅读:
  
  服饰与人物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了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我们将此类词语辑录如下:
  黔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黄冠:黄色的束发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饰,故代指道士。
  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故代指侍从贵臣。
  黄衣:道士穿的黄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麻布之类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着,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读书人。
  黄裳:太子的代称。
  韦带:熟牛皮制的腰带。普通平民系韦带,故代指平民。
  缙绅:古代士大夫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缙,所以缙绅代称高官。
  褐夫:褐是麻毛织品,质地较次,是穷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贫民。
  裙钗:唐以后用裙钗代指妇女。
  袍泽: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将士、战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