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书里书外的世界

作者:王典馥




  创意话题:
  
  书,与时空相随,它承载着悠悠历史,幻化着浩浩自然;书,与人生相伴,它浓缩着人间冷暖,演绎着生活悲欢。书里的世界,与书外的世界同样缤纷;书外的世界,与书里的世界同样灿烂。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读书体会,以“书里书外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注意:1.文意自定;2.文体自选;3.文题自拟;4.不少于800字。
  
  魔方转转转:
  
  陈昱西:村上春树说过,记忆这种完整的东西只有放进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里面,才会永恒。生活中那恬静美妙的境界在我眼前訇然展现,时时唤起我去进入书境,去《建构心中的海市蜃楼》,进而表现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邱万利:最近读到一则报道,据统计,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读书量最多的国家则是日本。虽然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典籍颇多,但我国的人均读书量却不足10本/年,多么令人震惊的数字!书是人类最丰富的营养品,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将她作为步入荣华富贵殿堂的工具。所以,我要以《不能逝去的圣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警示国人:为国富民强,发愤读书。
  贾贝西:书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就像一个大花园,散着诱人的芬芳,我一头钻了进去,细细品味它带给我的纯粹、博大;我用一颗坦诚的心去感受,被它的怡人香气陶醉和熏染,我为此而痴狂。我想以《永恒的坐标》为题,写一篇散文,表达我对书的酷爱之情。
  
  教师点拨:
  
  这个话题的中心语是“世界”,关键词是“书”,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驰骋书海的广阔背景,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与主旨的把握等方面,可否从以下几方面去发掘:1.如果你想遨游于“书里的世界”,可否请来书中人物或作家本人作客,与他们交流,说说“书外的世界”?2.如果你因“书里的世界”而触发了写作的冲动或是生活的联想,你可否将“书”作为链条,以拉近书里书外的审美距离?总之,只要注意了将“书里书外的世界”自然并轨,则会使你的文章更富于立体感与色彩美。
  
  创意展示台:
  走近王维,走进大唐山水
  
  王维先生:
  从领略了大自然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那一刻开始,我便俯体地膜拜着能将这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摹笔端、熔铸清辞的山水诗人。从《诗经》开始,描绘山水的诗作是如此的生动优美、幽邃深婉,那种思致婉曲的意蕴不断地触动着我心灵深处情感的涟漪。在这灿若群星的山水诗人里,闪出了一颗曼妙绝伦的璧玉,那就是你——王维。
  与你的邂逅是在明月如水、山林深邃、翠竹摇曳的《竹里馆》。在那静谧的夜晚,皎洁的明月向茂盛的竹林慷慨地洒下漫野的清辉,在这如纱似幻的月光里,你一个人静静地独坐幽篁,咀嚼这山夜的恬静与月光的柔和,一轮明月悠然地伴着你弹琴吟咏而不时发出的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我引向对你心灵深处的透视。幽深的山林里,只有那皎洁的月光真诚地陪着你,听你诉说世俗的悲凉与无奈,只有那清辉温柔地抚慰你孤寂而颤抖的心灵,心月相照,心月相通,心月相融……这是一幅有着怎样魄力的“月夜幽篁啸咏图”啊!那舒闲容与的神态,隽永高雅的情致,闲适洒脱的风韵,尘虑无染的心境,柔和而又健劲,幽深而又空灵,恬静而不冷寂,清峻而不沉郁……这种超然世外、宁静淡远的心境为你和谐地披上了一条清幽澄静的薄纱,吸引着我——去走近你,走近你描绘的山水画卷!
  《使至塞上》让我和你一起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到西北地区慰劳部队和察访军情,赴边途中的山高路远、长途杳漫、艰辛羁旅并没有让我感到漂泊的孤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雄浑、高远、苍劲、豪迈,一扫阴霾;那些容易使人触目伤心的字眼,被一种重大而光荣的使命刻画得更加辽远、更加壮阔,它让我感受到盛唐时代边塞生活的悲壮,和你的那种跋涉向前的精神。那气势雄伟、景象开阔、遒健有力的笔锋下,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昂扬气概,引起我无尽的遐想与向往。
  你一生与山水有着不解之缘,似与陶渊明那“性本爱丘山”又迥乎天地。你的山水诗恰似一轴逐步展开的崇峻壮阔的山水画卷,正如东坡所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终南山》连天接海,巍峨凌云,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云雾,轻拢漫涌的云朵,山涧哗哗的流水……一切描绘的是多么深邃而又高远的意境,展现的不正是你坦荡的胸襟吗?你迷恋而惊叹于终南山的景致,但又不拘泥于奇花异木、名胜古迹,而是着重神似描绘出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和变幻奇妙的神韵。这样的神来之笔,怎不令我心驰神往!
  和你一起《晓行巴峡》,惊叹于“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的奇特;和你一起《汉江临眺》,遥望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瑰丽;和你一起“积雨辋川”,体会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精妙;和你一起《过香积寺》,沉湎于“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的恬静;和你一起归宿《青溪》,领悟到“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的悠闲……你山水诗中那种被升华了的妙成天趣,那种看似如此简洁虚空的画面、如此清淡单一的情致,却追求着超尘脱俗的意境,无论是画外之音,还是画中之境,都愈显缥缈迷离,一种身在人世而又恍隔人世之感就更加浓重了。
  王维先生:与你同游大唐山水,我触摸到你远离人世、隐逸山林、追求超尘脱俗的心跳。你以诗人、画家、音乐家的才能提炼、升华、再现了大唐山水月淡风清、竹翠林幽这种境界。山林是人世间的静处泽土,一个充满醇美意境的地方,这种素淡简洁的图画和深沉玄妙的哲理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你:你的山水诗不仅是山水诗,更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最富色彩美的画卷,最具韵律美的音乐。
  戴着松间明月,踩着石上清泉,我走向大唐,走近先生……
  点评 本文的奇妙之处有二:一是采用书信体形式来与唐人对话,拉近了时空距离和作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亲切、鲜活。二是将“读”赏与“游”赏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摹写大唐山水的神奇瑰丽,又展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链接贴切,语言隽永,富于诗情,蕴藉美感,可读可诵。
  
  幻城·涅槃·蜕变
  
  书桌前,放着一本郭敬明的《幻城》,我静静地望着窗外巨变的世界,窗外的世界也静静地望着呆滞的我。
  空气中,弥漫的全是我的不安与烦躁,周围的世界却透露着一股与我无关的懒散与轻浮。我在寻找,时时刻刻想要得到一种潮湿的心情,这是因为我的抑郁得不到释放,我的寂寞得不到挣脱。我在爱与痛的边缘游荡着,那座可以让我在受伤之后躲避的城堡原来在逐点崩溃逐点粉碎。
  风带来了我的精神鸦片,世界变得安分。我有些窃喜,似乎抓住了自己的思想。风同时带给我的还有几片树叶,那种没有灵魂只有躯壳的树叶,我从风的手中接过时,却仍感觉有些颓败。原来以为自己抓住了什么,但失去的更多,我忍住了拔鳞的痛苦,却按捺不住失鳍的恐慌。
  父亲是我的幻城我的鳍,在他瞬息沧海风云的眼神中,飘射出离别的前奏。我像意识到了一种悲哀的空气笼罩着这个世界,于是拼命追赶那片晴空下的草地,可是,我的奔跑却被你的徐行愈甩愈远。风中,幻城消失,对我发出了死囚的宣告……
  不!我骨子里的不依正统是我的武器,我要用它来搏击!生命的活力由心注入每个鲜活的细胞,激起血液排山倒海的奔流。这次,我是真的抓住了自己的灵魂。
  涅槃,一次全新的涅槃。我在混沌初生的宇宙黑洞里摸索到了光明的丝线,在穿越一次铭心的彻痛之后,我安魂于火中,以最优雅平静的姿态……像是经历了几个世纪那么久,凤凰在火中重生,我便是它身上新鲜的生命。我守着父亲曾生活过的老屋站成了一棵树,于是懂得枯败和繁茂并存,将是我不断蜕变的状态。枝桠上摇晃着的是我的童年,绿叶和黄叶串成的风铃在低吟浅唱着——父亲的往事,我的心事!河滩下,我们用脚丫踩实的欢乐伴着竹马清脆的笑声,刻定在过去,再也无法漂流至今。但在我看来,存在于记忆中的才是永恒的,完美的。
  我开始清洗自己曾经被风沙模糊了的容颜,不再伤害周围的一切,纵使在周围的一切伤害我之后,我也会用一种平淡的目光看待这个新生美丽的世界。一个人,不是非要一生都倚靠着父爱才能度过一生,谁不是最后独自走完漫漫人生路?父亲的离去是我一生最大的伤口,可这世界没什么会是永垂不朽的;父亲会离去,那么伤口也会愈合:一天之后,皆成往事。
  我静静地看着窗外不变的世界,窗外的世界也静静地看着蜕变的我。此时,我开始翻阅着《幻城》……
  点评 这是一个由文学作品而引发的真实动人的心灵故事。它的动人之处在于:小作者选取了一些看似黯然失色、令人伤痛,却能启人心智、令人感奋的景事入文,既表现了她对早早失去父爱的惆怅,又表达了经过“幻城→涅槃→蜕变”的痛苦心历过程之后,决心告别忧伤,融入这个“新生美丽的世界”。情感真挚炽烈,格调深沉昂扬,富于美致哲思,细细品读,倍感此文颇多人生的潜台词。
  
  花吹雪
  
  曾经在翻阅《花卉》这本书时,偶然发现这样一句:“樱花凋落时,不是零零落落,萎靡不振,而是像风吹雪一样。”因此,我知道这樱花又名花吹雪了。
  樱花别具情致,它开放的时候,不是散散落落,而是突然在一夜之间,满满一树;它凋谢的时候,使人眼花缭乱,一日之间落得干干净净。从始到终,樱花总塑造着自己最圣洁的形象,总给人最美好的印象。
  每逢樱花时节,天气骤然放晴,暮春的艳阳洒满一地。我家乡的河畔,只见那两岸劲松,夹着樱花,深邃的峡谷,清澈的碧流,令人流连忘返。雨潇潇,雾朦朦,一线阳光破云而出,愈见娇妍。满园樱花灿烂,淡红嫩娇,令人心醉。
  记得作家袁鹰在写日本雨中樱花时,提到过这样的情景:“山崖倚着一株娟秀的樱花,像一位亭亭的村姑。它娇小玲珑,虽在‘驿外断桥边’,却非‘寂寞开无主’,笑盈盈地向过往行人报告花讯。”
  故园中的红樱倒也与袁鹰笔下的日本樱花有几分相似。一场春雨,淅淅沥沥,这株繁花正茂的红樱,依然开得旺盛,笑靥迎人,她显得更有几分俏丽。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诗人苏曼殊的绝句: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樱花无声无息地辞枝委地,一幅绚丽而安详的画面。
  万绿中的丛丛樱花,都在东风里一起凋落了,它们好像听见了司花女神的一声号令,成群结队,飞舞而下,落在碧绿的草坪上,落在乳黄的石椅边,落在清澈的泉水里,也落在行人的头上和肩上。人们舍不得掸掉,任它们留在身上,大约是想带着余香归去吧!
  记忆的潺潺清泉里,不只是樱花,那古往今来的许多落花诗,次第浮现出来。
  我最欣赏的,却是龚自珍的《西郊落花歌》,因为在一片凄婉惆怅的低吟中,却有一声激越昂扬。它不同于“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不同于“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更与“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迥异。龚自珍神采飞扬,酣畅淋漓,大书特写:“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他慷慨高歌,于是又有:“……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神皆痴……”哦,落花竟使送春人失色神痴,那是什么样的景色啊?
  满树生花,红的似朝霞,粉的如胭脂,白的如纯玉,使人精神振发。待到落英缤纷时节,留给人的,依然是生的赞歌,美的升华……
  点评 这是一篇醮着芳香来抒写的优美散文,别有情致。文章以古今诗文为媒介,以释樱花之别名为起点,撒下一路花馨:那家乡河畔的樱花蓬勃生长,故园的樱花飘然自在;那古代诗人笔下的樱花绚丽安详,那当代名家笔下的樱花清纯可人。那怒放的樱花固然缤纷呈彩,而那萎谢的落花也激越昂扬。作者绘樱花景致,吟落花悲歌,抒怜花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美的启迪,意蕴悠长。
  
  看 张
  
  看题目,仿佛觉得有些深度,比起张爱玲的散文集《张看》,这个“看张”似乎顿时黯然无光。但我想强调的是,此“看”非彼“看”,我的“看”只是建立在一种肤浅意识形态里的感觉,换言之,只是从仅看过的她的几本散文集中,积起的一些沉淀,想把它表达出来,而绝不是把她刨根问底地去解析。
  在我看来,张爱玲似乎很能代表四十年代的上海,尽管她的老家并不在上海,也并没有葬身于那儿,但那种华贵与朴素相间的格调,总会让我把她与上海的小巷联系起来,感觉就是很协调,很天然。况且,她也是爱着上海的,在《到底是上海人》一文中,她就写道:“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看我的书。”而上海这座多事之城也把张爱玲衬托得更为古色古香,永远意犹未尽。
  论外貌,张爱玲比不上林燕妮;比多情,她也敌不过三毛,但就文章来看,她是绝对地朴实恳切,毫不做作。报纸把她和苏青说得很敌对,她毫不避讳地写了《我看苏青》,其中有褒有贬,并没有——至少看不出奉承之意。她在封建思想仍然浓重的旧中国提倡女权,这从《谈女人》一文中可见:女人“以思想取悦于人。”在“米老鼠”还未风靡于全球的时候,她就指出,“卡通画的价值绝不在电影之下。”她童年的执拗天真尽可以从《天才梦》一文中一览无余。她写景,如《秋雨》;写大众生活,如《草炉饼》;写亲人,如《姑姑语录》,均清纯自然。她还曾坦言:为了争论张恨水比张资平好,她与同学大打出手。可见,张爱玲是普通的,是大众化的——她就像我们身边一个不知名的小角儿,但却可以发出比花旦更耀眼的光芒。
  张爱玲把感情生活放得很低调。但我觉得,一个本世纪中国最理性最出色的女作家,应该拥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当然绝不是三毛书中《她从海上来》里的那般繁冗复杂。张爱玲是追求简单的,所以她的爱情只可能让人奉为经典而不会成为传奇,只可能刻骨铭心而绝不会荡气回肠。
  张爱玲的晚年生活甚为潦倒,最后客死异乡。有人说,这是她大彻大悟的表现,说她看透了这世间的灯红酒绿。但不管怎么说,她最后是死得很凄凉的: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过去的辉煌,已是过眼云烟,只留得文学史上的一段云淡风清。
  近年来,都市中又兴起一阵“爱玲”风,美其名曰“摩登复古流”。最近才兴起的一种叫“流体”的写作,就是明言对张爱玲文体的一种发展而作,几位青年女孩在这股潮流中出了《流体》一书,看上去挺不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张的《流言》,或许它还差得太远、太远……少了一些时代感。或许,有些东西必须在某个特定时期才能发挥极致。
  前不久,三毛的《她从海上来》也搬上了屏幕,林青霞扮演的张爱玲已深入人心,我却认为她掩盖了太多张爱玲的真性情。依我看,用如今的尖端技术来拍戏,人物刻画中还会抹杀更多属于张爱玲的东西,我只能笑而置之吧。
  对于张爱玲,上天或许赋予了她最丰富的一生:偏执的少年,激进的青年,平和的中年,清高的晚年。读张爱玲的散文,人们可以看到她创作的灵性和生活的五彩,也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张”……
  简评 本文围绕张爱玲的《张看》一书,谈作家作品,议作家人生,评作家影响,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章的侧重点不在“张看”(表现作家笔下的情感形象),而在“看张”(品评作家的人生),拟题新颖,内蕴丰富。结尾一段,浓缩了作者对张爱玲一生遭际的潜台词,颇可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