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周杰伦VS杨利伟

作者:石述思




  遴选杂文精品,拓展阅读视野,打开创作思路,引领你全方位接触现实社会,紧密关注时代风云,反思历史,剖析人性。真可谓:喜怒哀乐,包容殆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无限欣喜,尽在“杂文特辑”!
  (晓 风)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的偶像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我们的下一代在表明对杨的崇敬之情后,却纷纷表示更愿意成为周杰伦时,您会作何感想?
  据报道,广州市东山区少年宫目前开设了26个项目培训班,共有学员11000人次。其中仅美术一项就有3000多人次。而在该少年宫航模电脑等7个科技类项目培训班中,学员加起来只有156人。而这种情况在全市其他科技教育机构中也普遍存在。
  家长们的一个设问是耐人寻味的:孩子学了科技干啥呢?能成为杨利伟当然好,而学美术音乐,成为明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说不定还有被选作特长生进一所好学校的可能。目前,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
  青春、顽皮、活力四射,踏着富有现代感的音乐节拍,周杰伦就这样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无数的孩子在《双截棍》的说唱中如醉如痴。当时尚的周杰伦在光电交织的舞台上引发阵阵欢呼的声浪时,寂寞的杨利伟正在人迹罕至的航天基地中接受近乎残酷的单调训练。他的肩头担负着一个属于全体华人的梦——到太空去。
  对两个偶像进行简单类比是没有意义的。毕竟在一个开放、多元化时代,既需要周杰伦带来的简单快乐,更需要杨利伟带来的全民振奋。我们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去踏着杨利伟的足迹去完成一项伟大的使命。
  在一个追求消遣和速成的社会里,多数家长们无疑认为周杰伦式的明星大道是现实而宽广的,而杨利伟只是可敬而不可学的。他们抱怨说,科技带来的成功太苦、太慢了,而且市场太小。他们需要迅速的回报。
  家长们现实而功利的选择显得理直气壮。不少专家流露出这样一种忧虑: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备受冷落,会导致孩子们科学意识、动手能力、严谨精神的缺失——而这些要素却是成为现代公民的前提。他们建议,要把社会、家庭和教育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唤起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与之呼应,政府部门也应该从体制上把科普教育摆到一个突出的地位。当然,科普教育也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完成一场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这些年,类似的呼吁我们经常听到,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甚至杨利伟的出现都不能激起许多人对科学真正意义的热忱。
  周杰伦的绝对风行折射出多数民众的认知水平和人文素养。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与精神、感情与理智、技能与素质的失衡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表面的风光与浮华难以掩饰内心的贫乏,难以孕育出超越物质的信仰,无法赋予我们驾驭欲望的力量。流行的价值观并不一定意味着健康和正确——流感也是流行。
  成为周杰伦是这个时代的潮流,成为杨利伟则是这个时代的必须。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外表需要光鲜得体,内在更应丰富高贵。
  (选摘自2003年12月6日《工人日报·本周随笔》)
  晓风提示:杂文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特点是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生动活泼,富于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