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写作导航标

作者:佚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心中的社会;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是鲁迅笔下的社会;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是沈从文心中的社会。
  文人以文字组成图景,展现着不同的社会。你对社会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一、洞悉世事,真有所感
  
  把目光投向社会,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真正有所感触,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正由于熟悉,我们往往会忽略许多。而列夫·托尔斯泰一语道破:“艺术起于至微”。要学会能够“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一刹那,一片段。”(朱光潜)
  “她(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家以“空的”、“开裂”两个词,形象地将祥林嫂最后的境遇展现出来,暗示了她的结局。多么好的一个细节,多么入微的一种体察。这些都源自于熟悉的,而又容易被忽略的生活。但鲁迅抓住了,他正是以这样的社会敏感,塑造了一系列农村人物形象。王晓明教授曾说:“他(鲁迅)当然是出色的作家,有伟大的人格,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他恐怕更是一个眼光独特,能够洞悉社会和人生的批判者。”
  细节往往只是一瞬,所以我们不要让这些生活的细节,全部从指缝间漏掉了,溜走了,而错过创作佳作的机会。
  
  二、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入
  
  所谓“悟”是对社会的一种认识。然而社会既是抽象的又是复杂的,所以我们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感悟才有基础,才能站得住脚。对于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如道德风尚、教育改革、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等,以及一些社会现象,尽量避免泛泛的谈,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如: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这篇杂文,由《人民日报》中关于“剃光头”的小事件引出,透过事件的表层,挖掘其本质——“弄权”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从而把思维引向深入。
  
  三、体裁灵活、主旨明确
  
  写文章要展己之长,避己之短,也就是炫示——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显露文章技巧。可以写小说,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主题;也可以写散文(包括杂文),通过内心感受指陈时弊,展现社会生活;也可以借助其他新颖的文学形式。同一题材的文章,会有不同体裁的佳作,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同样写社会问题,鲁迅以小说《祝福》展现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生活图景,特别是像祥林嫂这样的普通农村妇女的命运;聂绀弩以杂文批判人的奴性的心理。
  文章的主旨要明确且深刻,要全面地看问题,突出时代的特征,符合青少年自己的独特视角。避免在文章中出现消极的、片面的、庸俗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