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走进美国
作者:杨思晴
畅游密西西比河 追溯美国的历史
乘独木舟沿密西西比河前行,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恐怕不只是为了欣赏两岸的美景,而是为了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那就是,在潺潺河水的陪伴下,追溯美国的历史。
“密西西比”来自印第安语,意思是“众水之父”。它北起五大湖之滨,南至墨西哥湾沿岸,东抵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麓,西达落基山脉东侧,遍及美国的21个州,流域总面积占美国国土的34%。所以在大多数的美国人心中,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母亲河”。而在历史学家的眼中,它更是促使美国统一的“胜利之河”。
关于密西西比河的故事,还要从200年前一次伟人之间的对话说起。1803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任期间,密西西比河主要流域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还处于法国拿破仑政府的殖民统治之下。为了夺回自己的土地,争取国家的独立,杰斐逊经过深思熟虑,在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处——今天的新奥尔良,向拿破仑发起了挑战:“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地方值得美国为之而战。我们要么从你手中买下这块土地,要么就为了她而战。”聪明的拿破仑明白,一来自己无法阻挡美国人的决心,二来法国国内激烈的政治斗争使他分身乏术、急需资金。无奈之下,拿破仑接受了杰斐逊的第一个建议,美国人便成功地以每英亩四美分、总价15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密西西比河流域82.8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这使美国国土面积增长了一倍。杰斐逊此举也被视为美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行政举措。
如今,人们在畅游密西西比河时,从不会错过下游一个叫做“橡树径”的庄园。的确,走在神奇的百年老橡树下,体味文学作品里描述的南方大种植园经济时代的田园牧歌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来此的必修课。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远不及人们想象的美好。
“这里呈现的南方,与历史有出入。看着这里的一切,你恐怕无法了解奴隶制度有多么残酷无情。”
——历史学家 道格拉斯·布林克里
身体上的烙印,无所不在的刑罚,支离破碎的家庭……随着岁月匆匆流逝,奔腾不息的密西西比河见证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在这里,黑人奴隶在失去自由的同时,也丧失了来自非洲大陆的古老文化,他们的悲惨生活直到南北战争之后才稍有改善。
如今的密西西比河,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美国的中心,也在美国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条哺育着芸芸众生的“母亲河”,不仅是众多歌曲、戏剧和影视作品讴歌的对象,还见证了美国的历史。是它,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
最后的人工灯塔 见证美国历史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灯塔守护员这种职业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不过,美国波士顿一处的海港,依然矗立着人工值守的灯塔。它是目前美国唯一一座人工看守的灯塔。
海鸥轻徊低语,海风微微吹拂,长长的海岸线、高高的灯塔……这幅画面大概只有在童话般的好莱坞影视作品和人们的梦中才会出现。
这座灯塔建于1716年,是当时英国在北美殖民地修建的第一座灯塔。1776年,它曾在英国人撤离波士顿时遭到过破坏。但是,历经时光变迁,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灯塔的守护员从未离开过这里。如今,经过重修后的灯塔,依然保持着它原有的样子。它威风凛凛地矗立在波士顿海港长长的海岸线上,见证着这个城市、乃至这个国家的历史变迁。
“目前,这座灯塔是美国唯一一座人工控制灯塔。它本来也面临着由自动化取代人工控制的命运,但国会表示不能这么做。因为从1716年至今,它一直屹立在这里。我们怎能让历史中的属于它的一页如此轻易地消失呢?”
——历史学家 萨里·斯诺曼
在以机械自动化灯塔为主的今天,人工灯塔更是成了这里一道特殊的风景。每天,灯塔守护员都会伴着清晨的曙光,将国旗高高地升起。他们还会照例爬上76级台阶,将照明室内的设备仔仔细细地检查一番。
“在晴朗的夜里,灯塔的灯光可以照射到27英里以外。”
——灯塔守护员 比尔
“我觉得能在这儿工作真是幸运。我喜欢这里的宁静,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替人看守海滨的住所,而他们从不回来一样……”
——灯塔守护员 泰伦斯
过去,这里除了这些工作人员,很少有来客出现。不过,作为一个国家极力保护的历史景观,如今的灯塔已经被纳入波士顿海岛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每到周末,这里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游客。
“这个灯塔不仅有着特别的历史意义,还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人们把它视为回家的标志,就好像是在灯光的指引下,安全返回港湾。”
——国家公园负责人
“波士顿人工灯塔简直就是一个生动的博物馆,人们来这里参观,可以体验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是它,使历史复活!”
——历史学家 萨里·斯诺曼
在波士顿守护灯塔的传统中,责任大概算是守护员不变的信条。而今,灯塔守护员的任务栏中又多了一项:除了保护出海人安全,他们还担负着保护这片历史遗迹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