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中国足球为什么输

作者:肖复兴




  2004年不仅是奥运年,也是足球年,欧洲杯、美洲杯、亚洲杯轮番上阵,让中国球迷着实过了一把瘾。热闹过后,再看看我们自己的“孩子”——中国足球,学习成绩总是让人又恨又气。即使偶尔考试得个高分,也改变不了其孱弱的本质。有人说中国足球缺的是“思路”,其实,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人人追求“速成”“速效”的今天,中国足球缺的是一种放下包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的精神。说到底,人生的哪一步不需要踏实而认真地迈出呢?
  (昕 晴)
  当然,即使中国国奥队在武汉赢了马来西亚,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够出线,去进军雅典奥运会了。但是,中国队连马来西亚这样在亚洲四流的足球队都要输,真是让人无法忍受。而且是在1∶0领先的情况下,却能够让烤熟的鸭子再奇迹般地飞走,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人们自然要问个明白:中国足球为什么总是一输再输?为什么人家可以摔个跟头捡个明白,我们却总是一次次地摔跟头,摔了个乌眼青、满脸肿,还以为是开出的花朵般灿烂?
  没错,中国足球如此输球,中国足协有逃脱不了的责任。用句最通俗的话说,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看看他们组织的甲A联赛,已经十年,除了热闹,除了新闻,包括假哨等,除了告全国球迷书,一番空洞的词汇,或和媒体打官司,一番虚张声势之外,并没有见到真正实质性的进展,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遛了,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但是,我总觉得板子光打在足协的身上,也不公平。它只是在旧体制下开的一朵畸形的花,并不是中国足球的恶之花,非得拔了它,才能够让中国足球一下子扬眉吐气,神清气爽。我一直以为中国足球之所以输,主要责任在于我们球迷。
  这样说,球迷或许不服气,他们踢得那么臭,怎么责任在我们呢?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样一个问题,也许,我们就能够明白了,责任怎么不在我们的身上?只看中国足球投入之大和产出之小如此比例悬殊,中国足球名声之响(当然仅在国内)与球技之臭的对比惊人,我们的球迷就应该问问这样不正常的现象,是谁造成的?我总是爱把我们中国的足球队比喻成我们自己准备参加高考的孩子,对于他们,无论是准备奥运会,还是准备世界杯,都和高考极其相似。看看这届沈家军,又是花巨资请来外国球队为其家教,又是花巨资多次跑到西班牙拉练集训,又是在我们自己的家门口搞封闭式训练,怎么样呢?搞得他们像是笼中的鸟一样,弱不禁风,一放出来,连飞都不知道怎么飞了。不是像我们的孩子准备高考时一样吗,娇生惯养的呵护,过重期望值的压迫,让他们出笼就不是那么一回事,球都不会踢了。为什么造成这样子?而且是一次次雷同得不能再雷同的重蹈覆辙?不是我们球迷一次次的捧场吗?一次次要死要活的呐喊吗?好像我们的足球不冲出亚洲,就国将不国了,就痛不欲生了。我们将一腔爱国之情盲目地膨胀,将足球的意义盲目地膨胀,便将中国足球一次次推向了悬崖边。这届沈家军就这样从“超白金一代”变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一堆废铁,成为我们情绪的泡沫和替罪羊。
  再说一个问题,不敢和世界比,但和我们国家其他体育项目比,还有比中国足球的球员每年几百万元的年薪更多的吗?所有这些钱,都是我们球迷纳税的血汗钱呀,为什么他们踢得如此臭,却可以堂而皇之地拿那么多钱并不觉得脸红烫手呢?因为我们愿意给,一个周瑜打黄盖,和时下我们请那些歌星唱歌一样,哪怕只是假唱,我们也愿意一首歌几万几十万元那么地给。再稍微想想,我们不要撂爪就忘,就在日韩世界杯前,中国足球阴错阳差勉强出线,还没怎么着呢,是不是我们自己先乐弯了腰,忙不迭地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为他们矗立起了那一堆铜像?我早就说过,作为球迷,就和做父母的一样,越是对待那些不争气的孩子,越是舍得泼洒出钱财和精力给予特殊的关爱,所谓好肉不疼赖肉疼。好不容易孩子有点进步了,我们自己先找不着北,孩子要是失败了,我们便容易气急败坏地把他们骂得个狗血淋头。
  作为球迷,我们应该反省。我们为什么偏要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中国足球现阶段就是这样子了,不可能立刻鸡毛飞上天,却还偏偏期待着奇迹发生?潜在于我们血液里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那种急于求成,那种一蹴而就,从大跃进时代一直绵延到现在,并没有根除,只不过是将那种心理与思维在足球上再一次演绎而已。
   在甲A开始不久,我曾经在足球报上写过一篇《不看甲A》的文章,有人并不以为然,觉得我们自己的甲A为什么不支持呢?其实,我那文章的意思是,在一个足球体制没有得到解决,足球环境没有得到净化的前提下,甲A暂时救不了中国足球。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花红柳绿的一时热闹,而是脚踏实地的努力,为什么不把无谓泼洒在甲A上的钱,用在邓小平早就讲过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方面上呢?
  如果我们球迷能够从此次中国足球再次输球中吸取教训,先让自己收收心,冷静冷静,不再盲目热情膨胀,不再无谓虚火上升,不再不切实际地希望,一切从零开始,也许,我们的足球的步子能够走得好一点,踏实一点。否则,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呢——这话是18年前,我第一次采访当时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年维泗先生时,他对我说过的话。我以为并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