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新课程,我们怎样学语文

作者:何 郁




  特别关注
  
  面对新课程,我们有几多兴奋,几多欣喜,也有几多困惑,几多迷茫。新课程既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必须翻越的一座高山。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我们难免摔跤,难免划伤,但我们也一定能欣赏到迷人的风景,也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财富。就是这样,既有点儿忐忑,也有点儿冲动,既有点儿胆怯,又有点儿渴望,我们在新课程这面鲜艳旗帜的指引下,又开始了一段崭新的语文学习之旅!
  来吧,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的“校园话题”,这里既有语文名师为我们指点迷津,也有我们老师和同学的心声,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学好新课程,学好新语文。
  
  直播间
  
  主持人:何 郁(上海电化教育馆教研员)
  嘉宾:于 漪(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做语文学习的新主人
  ——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
  高中语文新课程,尚处在实验阶段,目前只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等四个省区进行实验,新的课程标准也才颁布不久,一切都还是崭新的,一切都还是刚刚开始。就像是刚刚拱出大地的一株新苗,一棵新草。这个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新课程总是渴望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学习。特别是我们的学生,面对即将来临的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更是希望有语文名家对新形势下的语文学习多一些指导,为他们指点迷津,拨开云雾见太阳。
  为了切实帮助同学们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有效地指导自己今后的语文学习,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请她就新课程的语文学习问题,给我们的中学生朋友谈一些意见。
  于老师今年75岁高龄了,但看上去一点也不显老态。她精神矍铄,健步如风,侃侃而谈,始终是笑容可掬。亲切的微笑不仅显示了她的和蔼可亲,而且展示了一个语文名家的君子风范。谈到动情处,于老师手舞足蹈,神采飞扬;谈到愤慨处,于老师义愤填膺,怅恨不已。这一切充分展现了于漪老师的诗人气质和艺术家的风采。
  以下是我们访谈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于老师,高中语文新课程已经开始在少数省区实验了,您参加过该课程标准的审查与研讨,应该是这个方面的权威了,我们想请您谈谈,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这场业已来临的语文学习变革?
  嘉宾:这场语文学习的变革,意义非同一般。它不仅涉及到语文学习理念的深度创新,而且将逐步改变旧有的语文学习模式,使语文学习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全新的学习风貌。
  但就像任何一件新事物刚刚诞生时不被人们理解和多有误解一样,新课程的诞生同样也会经历这个过程。一方面,新课程这个新事物本身肯定有不成熟的地方,它需要我们深入研讨和大胆实践;另一方面,人们对新课程的认识、接受肯定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学习、理解、实践和研讨的过程中,对新课程提出一些疑问,产生一些误解和茫然,甚至在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这都是正常的。打个比方来说,我们买回一台新洗衣机,最开始也存在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这台洗衣机怎样开关,怎样轻揉,怎样脱水,怎样烘干,它有哪些性能,我们都需要仔细研究,进而慢慢地熟悉它,适应它。
  对待新课程,我们也应该这样。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尽管新课程比洗衣机要复杂得多,但我们的心态要平和,不要急躁,也不要把新课程看得太神秘。特别要强调的是,对新课程我们不能做局外人,不能站在岸上,我们要深入其中,因为新课程有一个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既然“以学生发展为本”,那我们学生就应该深入其中,就应该做新课程的主人。
  主持人:要怎样做,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新主人,或者说,如何在新课程里,把自己打造成为语文学习的新主人呢?
  嘉宾:这需要从两个方面说起。
  第一,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我们务必要树立起一个“人”的观念。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共同特点——立足于培养“人”。我们不是培养掌握知识,具有许多知识的机器,而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因此作为学生,我们要把自己当人。我们要以一个“人”的姿态去学习,去拼搏,而不是把自己弄成一个装满了知识的“容器”。
  第二,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讲,我们学习的目标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抓住语文学习的三根支柱,也就是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这和以往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学习目标也是不同的。关于这三个维度,下面分开来说。
  首先是“知识和能力”。我们现在仍然强调学习知识,强调培养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出发点。但和以往不同,现在是“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学习的知识该有多少,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学得过来吗?因此我们强调学习主干,抓其精要,去掉繁琐。
  其次是“过程和方法”。我们倡导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研究。我们东方的教育重结论,轻过程,我们往往能够知其然,却不能够知其所以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向西方的教育学习。我们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这样做更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你做一道数学题,如果老师“啪”的一下就把答案扔给你,你肯定对于怎样解题仍然不得要领,今后碰到类似的题目可能仍然不能解答;但若是老师引导你通过推理一步步地解答了这道题目,你知晓了解题的全过程,掌握了解题的多种方法,今后再碰到类似的题目,你的解题能力就能够迁移了,你肯定就能够解答了。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研究。研究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研究怎样学习,也就是学会学习。
  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在我们有些老师和学生,几乎不敢在课堂上讲思想感情,怕别人说是搞“思想教育”。这恐怕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误解。语文学习天生就打上了鲜明的“人文性”的烙印,可以说一切语言文字都是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我们又怎么可以脱离“思想感情”的纠缠呢?作为学生,我们要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要爱护我们的母语。我们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在理解语言文字表现力、生命力的同时,学习做人,培养道德良知和责任意识。
  主持人:在做新课程的主人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应该着重抓住什么?
  嘉宾:以往,我们理解课程是以教材为本位的,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课程就是教材,课程就是知识。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教科书,就是学习语文知识。但随着我们对新课程的深入认识,我们发现这种传统的课程理念已经严重地束缚了我们的学习和思维,也极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新课程要求我们应该把课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教材仅仅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的教师就是课程,我们的学生就是课程,甚至我们身处的环境就是课程,不管它是软环境还是硬环境。而且我们的学生还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因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明天的合格人才,培养全面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国民素质。教育本身就是理想,没有理想还有什么教育?所以,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对新的语文教育充满理想。
  语文新课程,目前刚开始推行,问题肯定很多,理论上的,理念上的,语文教育实践上的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探索,但是作为学生,我们不要求掌握那么多,也不宜于搞得过于复杂,有两个观点必须明确。
  第一,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深入学习语文的需要,作为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人才观发展到现在,时代已经赋予了它崭新的内涵。比如说,20世纪50年代,我们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但是今天,我们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人才观变得更加丰富了。培养目标变了,学习的内容也要跟着变,学习方式也要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学生,当然要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并在变化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发展自己。
  第二,要认识到自己就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自己就是课程,自己的学习就是课程。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转变我们的学习态度,端正我们的学习思想,培养自觉的学习意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这个认识,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就不只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学习,我们更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去学习,去创造性地学习。
  这两点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做语文学习的新主人!这是新课程学习的需要。为什么说是“新”主人呢?因为我们以前也提过做语文学习的主人,但在以知识体系为中心、以教材为本位的时代,这个“主人”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做“主人”的地位,“主人”一说不过是一句空话。现在不同了,我们现在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成了课程的真正主人,学生就是课程。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投身到新课程的改革中来,做课程改革的弄潮儿!
  主持人:从操作层面来讲,新课程有一些什么样的显著特征?您能结合一些具体例子,给我们的同学讲一讲应该怎么做吗?
  嘉宾:好的。新课程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之前,我们的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性的,是封闭的、僵化的,因而可以说是缺乏活力的。但现在,我们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主动的、互动的,是开放的、创造性的,有的可能暂时还没有明确答案。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我们的学生从以前的“如临其境”的语文世界中,更进一步,进入到“身临其境”的语文世界中去。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举个例子来说: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写有“游园惊梦”一折戏,其中关于园林春光,杜丽娘好有一番感慨。在没有到园子里之前,杜丽娘只能是“如临其境”地“欣赏”明媚的春光,但是到了园子里感受就明显不同了。杜丽娘感叹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只见园子里,“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这种春光怕只能是“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吧!
  我认为转变学习方式最主要的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品质,这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条件。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等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些思想家都充分肯定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独立思考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真理,用歌德的话说就是,“读书要能理解文字背后的东西”。比如,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水生和水生嫂的一段平常而又确乎不平常的对话,我们就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们二人为什么要明知故问?那么平常的对话,水生嫂为什么会被苇篾割破手指?作家在这篇小说中,明明是写战争,却为何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这反映了作家怎样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这样一问,我们就能深入到作品中去,深入到作家的心灵中去,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这就是独立思考,这就是语文学习。
  另外,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我们还要培养起合作精神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为将来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新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不善于合作的人,肯定是难以取得大成就的。而一个不具备一定科研素质和一定科研能力的人,也就是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他在将来的工作中,势必是捉襟见肘,漏洞百出。但是合作和探究也必须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离开了独立思考,一切合作和探究要么是空中楼阁,要么是叠床架屋,都没有好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学习新的语文课程,独立思考是最基本的学习品质和精神,这一点我们同学务必要牢牢记住。
  
  聊天室
  
  广州执信中学陈好同学: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现在学的语文,是新课程语文吗?我怎么感觉到跟以前一样。老师给我们讲课文还是条分缕析,在作文上的批语还是“思想健康、中心不太明确”等等。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王妍老师:我是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老师,对新课程还很陌生,但我想,既然是新课程改革,肯定有它的新颖之处。就我的了解和感受而言,新课程仿佛是更加重视人文性了,但从考试的角度看,工具性仍然很突出。
  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汪海生老师:上海市的课程改革起步较早,具体说来,在新课程里,我们应该这样学语文:广泛阅读,率性写作,大胆质疑,主动求索,长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双勤动笔的手,一个敢于怀疑的脑袋,还有两条永不停歇的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米驷同学:我对新课程的体会是,以前的语文课老师不把我们当人,只把我们当作是学习的容器,现在我们的老师把我们当人,我们学生终于也可以“当家作主人”了。
  江西九江一中许国棋同学:我感觉,好像随着新课程的到来,考试变得有点“语文味”了,试卷上选的文章我们爱看了,也有看头了,有的文章还值得人反复回味。不过,写作我还是不喜欢,一副动辄就要教训人的样子,说实话,这样的脸孔,我看得太多了,几乎都看腻了,这样的写作,我提不起劲儿来。我崇尚真诚而朴实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