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

作者:张俊凤




  一提到鉴赏诗歌,好多学生就皱起了眉头。“诗读起来很美,可真正做起题来就会感到对它的把握还很不到位,即使掌握了熟练的答题技巧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个题目的得分总是很低。”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规范鉴赏思路,让学生在鉴赏时有一个具体、全面的思路可依。我总结了一个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希望对同学会有帮助。
  
  一、接收语言信号
  
  1.题目。题目不论长短,其所含的信息都不可轻视,它可能已点出了所要叙述的事件,如杜甫的《客至》、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方泽的《武昌阻风》;也可能点出了要写的对象,如杜甫的《孤雁》、《月夜忆舍弟》,王维的《鸟鸣涧》;也可能为我们透露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的“喜”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再如李白的《独坐静亭山》,其中的“独”字透露着诗人孤寂之情。
  2.作者。把握了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写作特点,再鉴赏他们的诗时就会举一反三。如李白与杜甫,他们虽都生活在唐朝,但具体情况却大不相同。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思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圆满的人生。他的诗壮浪纵恣,感情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制。而杜甫诗风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大乱、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所以杜甫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3.注释。诗后的小注往往是对诗背景的补充说明,或对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我们也应加以重视。
  
  二、品读语言内涵
  
  1.析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构织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它是诗人表达感情的外在依托,只有抓住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更深层次的感情;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前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象”,后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蕴涵其中的“意”,而捕捉“意”“象”的能力在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意象:秋风——萧瑟、凄凉;家书——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行人——归乡之人。
  分析:秋风萧瑟,黄叶纷飞,又是客寄他乡一年秋,面对归根的落叶,不觉想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正值有人归乡,于是铺开纸笺,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竟不知从何说起,纸短情长,思意浓浓。同乡人即将起程,匆匆之中又开启信笺,总怕其中遗漏了什么。把握意象之余,诗中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之情和寄居他乡飘摇无依的孤寂之感不觉已体会得颇为深刻了。
  2.品语言。此处的“语言”主要是指具有特定内涵的语言。如特定意象语言、表达情感的语言、用典语言。
  (1)诗歌中有些语言往往拥有固定的含义,如:松——坚强、挺拔、高洁的形象;菊——志趣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隐者形象;杨柳、舟船、长亭——描写离别之苦;清风、明月、泉溪、花草——抒发闲情逸致。这些具有固定含义的语言需要我们平日积累。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7题“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知道“柳”是“怀别惜远”之意,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2)情感语言也很重要,因为诗人是通过它直接或间接地向读者透露诗的思想感情的,在欣赏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表达情感的语言。仍以张籍诗为例:诗中表达感情的语言有“意”“恐”。“意”表达了诗人心中涌动着太多的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可一时又不知如何下笔。而“恐”字表达了诗人对这封书信的重视,行人临发之际再次打开书信。
  (3)用典语言也不可忽视。用典使诗歌语言更加凝练,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典故内涵可以更深刻地把握诗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楼兰”表达了戍边将士忠心报国、誓死破敌的决心。
  3.抓虚词。我们鉴赏诗歌时往往忽视了虚词,其实虚词在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张籍《秋思》中的虚词“复”“又”两个字看似重复,但就在这重复中我们更体会到了诗人难以述尽的思乡之情。
  4.析技巧。诗歌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常见的大概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缘情造景、用典抒情、叙事抒情等;描写手法包括渲染、衬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故抑等;修辞手法包括夸张、拟人、比兴、对比、用典等。张籍的《秋思》是应用了叙事抒情,通过叙述一个托行人带书信的细节充分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对诗歌进行上述分析后,最后要做的就是对整首诗歌的系统把握,即确定感情基调、把握诗中意象、体悟思想感情等。
  以上就是诗歌鉴赏的大致思路,掌握了这个思路,诗歌鉴赏的规范性和全面性就有了基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