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虚词不虚

作者:傅望华




  君恩似海;
  臣节如山。
  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楹联高悬于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兵败被俘,叛明降清,完全丧失了节操。人们鄙视这个变节的叛贼,有人在他自撰联的下面各添上一个“虚词”: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于是,对联的意思全变了。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面提出质问:你的节操是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由“实词”与“虚词”组成的语言,“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名家巨匠笔下有许多巧用“虚词”的精彩范例,仔细赏析,对提高我们分析作品与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无裨益。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在小说《阿Q正传》里有段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了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个钟头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好了”与“好”实词相同,前者仅仅多了个虚词“了”。而这个“了”,使得两者之意截然不同了。“好了”是围观中的好心人,看他们打得两败俱伤,实在不忍心,是善意的劝和,让他们双方都停手,别再打了;而“好”则是那些吃饱了无所事事,专门无事生非的家伙起哄,有意火上加油,怂恿他们打得更凶,以“观赏”他人的痛苦为乐趣。仅仅用了一个“虚词”,竟然将围观者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描绘得栩栩如生,将其人物的灵魂描绘得入木三分,
  有“人民艺术家”之美誉的老舍,他的作品《宝船》被选编进日本的汉语课本,出版界曾向老舍请教:“是这样,您的作品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开船喽!’请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你们常用的‘啦’字,而要用这个‘喽’字呢?”
  老舍莞尔一笑,说:“这个地方,我记得自己当时念过,推敲过的。在咱们中国的北方方言里边,‘喽’字是对大伙儿说的。如果说‘开船啦!’那只是对一个人说的,没有许多人在场,而喊‘开船喽!’则表示招呼大家。在拙作《宝船》中,这句话不正是对大伙儿说的吗?”话音未落,掌声四起,在座的日本朋友翘起大姆指,啧啧赞叹,说:“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确实是当之无愧!”“喽”字与“啦”字,都是“虚词”中的语气助词,好像没多大区别,而在这里它们的表意功能竟有如此的迥然之别!其中的学问的确不小,“虚词”的魅力足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