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新课程让我们健康成长

作者:何 郁




  特别关注
  
  新的语文课程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健康成长,这说明我们已经从以前的“以教师和知识为本”的教育思想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上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和飞跃。对此,我们热烈欢迎。
  在这个重大转变中,我们意识到,学生这些“人”得到了空前的尊重,新课程也为我们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但是,面对新课程,我们有许多疑问,有的同学甚至还有许多困惑,比如,我们应该怎样学语文?学语文的同时,我们又该怎样学做人?新课程希望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些问题,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思考又有不同的标准,那么,就让我们先来听一听名师是怎样回答的。
  
  直播间
  
  主持人:何 郁(上海电化教育馆教研员)
  嘉 宾: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校长)
  
  新语文,把“人”字写得更大些
  
  ——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
  对忙碌的程红兵来说,接受《语文世界》的采访,他是非常愉快的。他本人曾经在《语文世界》作过一年的主持人。但是到了约好的那一天,程红兵告诉我,他感冒了,头疼得很厉害,担心谈不好;可他又说,这样也好,估计没有什么人打扰,难得清静。后来在谈话时,程红兵先生仿佛忘记了感冒,一边大声地说着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张开大嘴奔跑”,一边下意识地擦着头上的冷汗,时不时还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来回走动。我们的交谈,程红兵先生的“演讲”,始终是在兴奋、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
  主持人:程校长,您是新一代语文教师的代表之一,年轻、热情、锐利,思想充满活力,不仅新见迭出,而且著述颇丰。您的身影活跃在语文课堂,活跃在师生中间。在教学中,您以鲜明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热爱和欢迎。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您更是显示出了独具魅力的探索精神。我注意到,您关于学生人格培养的思考,很早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新课程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铺开。您那么早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您有一些什么独特的看法?
  嘉宾:说不上独特的看法,但关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问题,我很早就开始了思考,这倒是事实。还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我就在《中国教育学刊》《天津教育》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了三篇论文,谈到了培养学生人格的问题。评上特级教师以后,我更是系统地阐述了这个问题。2003年,我出版了《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一书,可以说是我对语文人格教育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结晶。
  关于人格教育,我作了一些思考,我是回归原点思考,就是从语文教育的原点来探讨语文教育的问题。现在我们不是都在说,语文教学有问题吗?如果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尽管我的探讨可能不完全,但探索总归是有价值的。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忧虑,迫使我回到原点思考语文的问题。语文课到底干什么?教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是培育人,培育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母语的人,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语文既教人“学文”,又教人“做人”,这大概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文道合一”吧!
  我想说的是,学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任何孤立地“学文”或者“做人”,都会割裂语文的生动性和整体性,都会扼杀语文的生命活力。
  主持人:在培育人的问题上,您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是不是说,您认为培育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人的人格?为什么培育学生的人格会成为培养学生成才最重要的问题呢?
  嘉宾:应该说,在培养学生成其为人的时候,人格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格是一个人一切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言行。学生和学生的差别,也主要反映在人格的差异上。还有,许多研究表明,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知识,也不是这个人的能力,而是人格。我们经常说,我崇拜某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崇拜这个人的人格,被这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再说,人本来就是一个综合体。我们一出生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就有头,有胳膊,有腿,有思维,有心灵。请注意,我用的是“完整”这个词,这说明人不是后天拼装出来的。人不同于一台电脑,也不同于一部轿车,电脑和轿车是由若干个部件组装而成的。人是一个“全息”的生命体,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人应该是一个整体,我们的教育应该正视这一现象,我们教师必须树立整体意识。这个整体意识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就是人格教育的思想。以前的分科教学有它进步的地方,但分科教学忽视了人的整体发展,所以它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弥补这个缺陷,因为语文是综合的,是整体的,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学文”,也要培养学生“做人”。
  主持人:关于人的培养,是一个亘古常新的题目。而人格的培养,古代和近代虽然涉及得少一些,但已经有鲜明的论述了。比如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就曾经提出“君子”的理想人格。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思想家主张大力发展人的潜能,全面地学习知识,他们提出了“全才”的观念,这说明,人格教育也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那么您认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的人格教育与古代相比,有哪些进步,哪些不同?
  嘉宾:这个问题恐怕涉及到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问题。教育的目的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很自然地人格教育的理想就会不一样。比如,孔子想把人培养成“君子”,卢梭想把人培养成“自然发展的人”,而尼采认为应该培养“超人”。在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说通俗一点,就是培养官吏。所以那时候,读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做官,这样的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进入了一个机器化时代,社会上需要大批掌握一定技能的劳动者。教育的目的是为工业时代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因此“知识”和“技能”成为那时理想人格的两大特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格教育都打上了工具的烙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人被异化为“工具”。现在我们是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人格教育成为新的课程改革中最亮丽的一面旗帜。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我们是充分尊重人的,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要把人培养成某个方面的工具,而是要把人培养成“人”。在我们的新课程标准里,就鲜明地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思想写了进去,并把它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著名教育家夏尊曾经说过,我们培养人,好比是挖一个池子,不能只注意到如何挖池子,而忽略了池子里的水,这水就是爱,就是情。夏尊先生讲的意思是,我们要用“爱”来教育学生。这句话刚好也可用来说明人格教育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关注教学形式,而把教育的初衷丢了,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格。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格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工作来做。
  主持人:在您看来,您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换一句话说,您理想中的人格教育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
  嘉宾:我认为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呢?我想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就是要具有独立精神,第二就是要全面发展。结合我们建平中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一个学生健康的人格教育分列成下面五个方面:1.自立精神:主要含义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自信,自强。2.共生意识:主要含义是要善于和他人和睦相处,和社会共同进步,和自然和谐相处。3.科学态度:在科学的品质里,有两样东西最重要,一是“实事求是”,二是“批判精神”。4.人文情怀:我们强调两个方面,一要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理解他人,接纳他人;二要对人类自身充满终极关怀。5.领袖气质: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自我牺牲精神,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我认为在中国,不缺少那种尖端的科学家,我们在各个层面上都缺少的是能够成功领导一个团队或梯队的领导人。
  主持人:您说的太好了,很有现实意义。最后,我还想请您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一谈您是怎样进行语文人格教育的。
  嘉宾:我认为人格教育和语文教育是水乳交融的,是始终结合在一起的。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体现在语文教育点点滴滴的过程当中,这一切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绝不是人为的。比如我在教学贾平凹的《丑石》时,刚开始学生不理解贾平凹在文中所表达的“甘于寂寞”的思想。有的学生说,贾平凹作为名人这样说话,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自己出名了,反倒劝别人甘于寂寞。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引导学生查找贾平凹的生平资料,研究贾平凹的生平,后来学生明白了,贾平凹在多次失败后,认识到父亲给他起名“平娃”是希望他一生能够平平安安,而人生之路并非平坦的,因此他将自己的名字由“平娃”改成“平凹”。这时又有学生提出,“甘于寂寞”在《丑石》提出的当时或许还有意义,但是在现在就有些不合时宜,我们现在是要张扬自我,是要向社会推销自己,又怎么能“甘于寂寞”呢?对此,我又引导学生讨论北京大学“王铭铭事件”,使同学们认识到,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甘于寂寞”,就必须“板凳甘坐十年冷”,就必须克服浮躁的情绪。在这里,既是语文教育,又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在语文教育的全部过程中。
  
  聊天室
  
  上海建平中学丰帆同学:我们学校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人格培养目标,那就是“自立、共生、科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在这五条里,我最服膺的就是“领袖气质”。在我看来,还没有哪一个学校提出过这样的标准。我认为这就是新课程的精神所在——创新。
  湖北武汉洪山高级中学朱武平同学:我认为学语文和学做人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这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文学对我们成长影响最大,有时甚至一个作家或一部小说,就能够影响我们一生。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鲁迅。我喜欢鲁迅的批判精神和硬骨头立场。
  上海七宝中学方根作同学:我们学校就是以人文精神见长的,提出的口号是“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我们学校经常举办人文讲座活动,我很喜欢。一次讲座,就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安徽师大附中殷华章老师: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人文精神,我认为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来进行。比如在我们安徽,就可以结合陈独秀、胡适等现代文化名人来进行,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化大师身上学到做人和文学的东西。
  北京十一学校全凤平同学:做人的问题难道还要单独提出来吗?我们不是天天在做人吗?人为地提出“做人”的问题,我总以为有画蛇添足的味道,或者就是强加给我们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或许是我们根本就不需要的。
  主持人:从我自己的成长经验来看,“做人”肯定是要学习的,问题是怎么学,是不是一定要生搬一套东西加在我们身上,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再讨论。关于做人,有两点建议,我以为不妨记住,一是认真读点好书,二是用心向生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