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走近“光与影”的魔术师

作者:杨思晴




  在参观了浪漫温馨的意大利小城维罗纳,感受了意大利小城格雷韦的慢餐文化,看过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英国和尼日利亚的著名小镇,又乘坐了神秘的“东方快车”之后,让我们暂时告别景色宜人的世界风光,一起走进“异域采风”之人物篇,走近“光与影”的魔术师——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的艺术世界。
  (伊 帆)
  
  【新闻链接】
  
  英国伦敦索斯比拍卖行竞拍的一幅荷兰艺术黄金时代代表画家——伦勃朗的自画像,在接受鉴定的过程中,引起了专家和画坛的关注。
  这幅被拍卖的自画像是伦勃朗1634年的作品,也是世界上三幅私人收藏的伦勃朗自画像中的一幅。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布上部分表层画迹的脱落使人们发现,如今摆放在拍卖行的,很可能是经过伦勃朗学生改动后的作品。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专家的重视,他们随即对这幅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画面的下半部分和帽子完全被重新加工过,视觉上产生的最明显变化是,画面人物的脸部边缘被加亮了,而光源却来自于反方向。脸部和眼部边缘应该在对称方向有阴影才合理。
   ——索斯比拍卖行鉴定专家 乔治·戈登
  现在,经专家细心除去作品表层的画迹过后,自画像的原貌才清晰地呈现出来。
  坦白地讲,我们刚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感觉一头雾水。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把纸板放在人物鼻尖以上的部分,才忽然有了新的发现。用纸板挡住脸的上半部,其余的部分绝对质感精美。
  ——索斯比拍卖行鉴定专家 乔治·戈登
  专家进一步指出,这幅画被重新加工,很可能与当时伦勃朗的学生追求商业价值有关。17世纪初,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天主教神坛装饰不再受到重视,当时荷兰绘画市场的主要购买者为一般市民。他们买画主要为了室内装饰,所以喜爱照相式的风景画和自然主义肖像画。这幅自画像中衣着时髦的俄国贵族形象,就有可能是伦勃朗的学生为迎合市场需要而重新加工而成的。专家表示,在鉴定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为研究伦勃朗的其他作品也大有帮助。
  从17世纪20年代开始直到逝世,伦勃朗一生创作了近百幅自画像,排列起来就是一部独特的绘画性自传。所以多年来,艺术史上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伦勃朗到底为什么这么喜欢画自画像呢?透析伦勃朗的作品,人们并未看到任何迎合潮流的痕迹。这样看来,自画像有可能只是伦勃朗为了研究性格与表情的习作。在练习的过程中,伦勃朗可以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其中不乏倔强的青年、中产阶级市民、武装的骑士、快活的宴饮者、圣徒与贤哲。
  通过欣赏伦勃朗的一幅幅自画像,人们可以领略到这位绘画大师在不同时期的心情与境遇。从早期的叛逆少年转变为成熟的中年,自画像中人物的目光中充满了怀疑和探索,质问中又带着几分挑战。而在后期的作品中,伦勃朗对色彩的运用越来越丰富,自画像中的人物含笑直视观者,显示了一位老人阅尽人间繁华之后的平淡心境。这也体现了伦勃朗晚年虽然生活潦倒,但心态平静、满怀希望的人生状态。
  
  【走近人物】
  
  如果在浩瀚的世界绘画史中排列出五位顶级大师,伦勃朗当之无愧地位列其中。他代表了北欧民族的最高艺术成就。而造就他艺术盛名的,是他对“光与影”魔术般的运用技法。
  1625年,19岁的伦勃朗在荷兰正式成为一名独立画师,短短六年后,他的艺术成就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画家。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卡拉瓦乔和卡拉契家族绘画手法的影响,伦勃朗开始借助单色系的色彩运用,来表现作品中人物或风景的明暗对比。17世纪30年代,他借鉴荷兰著名风俗画家鲁本斯的绘画风格,重新创作了《自十字架上的解降》,并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绘画风格的探索。他的这种新风格能够把色调的渐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手中,光影呈现出强烈对比,他还在画面中添加了一些中间色调,在人物周围发展出一种无限的图画空间,使空间本身变成了活生生的媒介,而交织在光影之间的流动、神圣的微光,表现出虚与实的感觉。
  在观赏伦勃朗的作品时,观者的视线似乎无法透过画面上的黑暗投射到更悠远、更深密的地方,目光只是一簇簇地聚集在昏黄色或是光线聚集的地方。伦勃朗运用手中魔术棒一般的画笔自由地处理复杂画中的明暗光线,他利用光线和高光来强化画面中的主要部分,让暗色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这种看似信笔得来的明暗处理,却使画面中迸发出强烈的戏剧性色彩。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是用黑暗来绘画光明。
  伦勃朗的光影表现手法不仅被用来暗示空间,更是表现人性的有力工具。他借助由光线、空气与阴影等不可捉摸的视觉特性,来唤起心灵深处与精神的神秘。他的作品虽然不强调细节描绘,但仍可以将肖像人物深沉的内心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伦勃朗绘于1628年的一幅自画像中,人物脸部的大部分区域被埋在了阴影里,很多特征难以识别,唯有右耳耳垂暴露在强光之下,几乎成了所有伦勃朗自画像中最显著的标志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