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让语言在修辞中美丽

作者:陈立军




  有人说,语言运用对不对,在语法;语言运用好不好,在修辞。确实,修辞赋予了语言以生命,增添了语言的魅力,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因为有修辞的巧妙运用,文章才光彩四射,光艳照人。
  
  一、修辞展示个性化的语言
  
  唯有个性化的语言才能展现真我的魅力。个性化的语言往往需要借用修辞的翅膀,让文采飞扬起来。
  《台湾,美国究竟爱你有多深》就是一篇个性之作:今日美国已是螃蟹十足了。今天到中东上政治思想课,明儿到东亚开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不过它向来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你朝鲜搞什么弹道导弹,先给你一记文明棍,再扣上“扰乱治安”的大帽子。
  …………
  但美国究竟爱你们有多深?这实在是个未知数。“两国论”前门刚出,克林顿立马一脚把它蹬回台湾,然后又多次向中国大陆伸出“友爱”之手,“诚恳而真切”地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其神态绝不亚于他一口咬定“误炸”中国大使馆的严肃认真。而台湾的这个后台老板毕竟手头阔绰,两个月后便从白宫后门递给台湾一张军售单,美其名曰:保障台湾安全。美国之所以多年来与台湾保持着暧昧关系,全然是为了自己的被窝温暖。换句话说,如果台湾这只热水袋不能保障美国伸在亚太地区的脚趾暖和,甚至还倒灌冷风,他立马就会把台湾蹬出被窝去。
  在这段文字里,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方法,对美国和台湾极尽讽喻之能事,将主题表达得极为深刻。
  
  二、修辞展现才情
  
  作者对事物的观察、认知和理解,借助一定的修辞进行表达,往往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作者的才情。
  在风中,国破家亡的李煜曾悲声苦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他的眼里,东风也无力,东风也无情,故国仍在,朱颜尽改,满怀愁绪,尽在风中。
  在风中,志得意满的刘邦曾放声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无比自豪。在他的眼里,风是威武雄壮的,有翻江倒海之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荆轲看来,风也知情,风也有义,犹如一位知己,为壮士一路送行。
  “惊风乱飓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在柳宗元看来,风却是凶物,是疯狂的,残暴的。
  小作者巧妙引用诗文,兼用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有关风的诗句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充满散文诗的韵味、内涵和光泽,作者的满腹才思也可见一斑。
  
  三、修辞丰富文章的内蕴
  
  有一些事例,叙得简,有失生动;叙得详,又觉繁复;有一些道理,议得少,不够深刻;议得多,又嫌冗长。有时候,借用修辞来写人叙事,表情达意,就能收到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请看《情感——认知——文化》中的一个片段: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这段文字运用排比、拟人、借喻等手法,从《诗经》《楚辞》到孔孟、大唐,从长城到岳麓,在绵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上追寻中华文明的遗风,审视中华文明的问题。视野之广,材料之多,内容之丰,让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