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说服的技巧
作者:马 莉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好比一把“钥匙”,只有用好了,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课文《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秦王苦无信物,而因“穷困归丹”的樊将军之首,却是最好的信物。要这位横戈立马的老将心甘情愿地献出头颅,谈何容易!但荆轲却做到了:“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很刻毒的,您的父母亲和同族或被杀死或为奴婢。现在听说用千金和万户的封地作奖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一席话,动之以情,激起樊将军对秦国的不共戴天之仇,再告之以策:“以将军的头作信物,趁接见之机刺杀秦王。”深明大义,怎不令人叫绝!
二、寻求共鸣,成功进言。我们常说“忠言逆耳”,有时直接向别人提意见,很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果寻找到双方的共鸣点,先融洽一下双方的感情,待对方心理上能与自己相容时,再转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主张,反而会比较容易成功,此法也可称之为“迂回术”。且看《触龙说赵太后》:面对怒气冲冲的太后,要说服她以儿子作质显然行不通。触龙从生活琐事谈起,再言及儿女私情,在疼爱子女上二人产生了共鸣。触龙乘势夸奖太后对女儿燕后的疼爱,虽怀念她,但每到祭祀时都祷告别让女儿回来,为的是让她能有子孙后代相继为王。触龙不知不觉地把母爱与国忧挂上了钩,接着再以历史教训说理,终于使太后明白:“疼爱儿子,就要替他作长远的打算,不为国出力,怎能在国中立足呢?”固执的太后终于被说服。
三、妙用激将法。激将法是交际中常用的手法,既可用于己,也可用于友,还可用于敌。激将法用于己的时候,目的在于调动己方将士的杀敌激情。激将法用于盟友时,多半是由于盟友共同抗故的决心不够坚定。激将法也就是古代兵书上所说的“激气”“励气”之法。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游说东吴孙权联合抗曹,褒赞刘备,暗激孙权:“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罢了,他都能坚守气节,不甘受辱。我们刘豫州皇家后代,盖世英才,怎能甘心投降、任人摆布呢?”话音刚落,不甘人后的孙权怒火冲天,决心与曹军决一死战。可见,诸葛亮对东吴用的便是此计。
还有,在《陈毅市长》一文中,陈毅同志为请齐仰之出山,也巧妙地运用了激将法。在约见齐仰之时,齐仰之提出以“三分钟为限”。面对清高固执的著名化学家,陈毅激他说:“齐先生虽是海内闻名的化学家,可是有一门化学先生也许一窍不通。”一向以“无知为最大耻辱”的学者,怎能不“问个明白”,清高认真的齐仰之为寻根究底,自己破例,宣布“尽情尽意言之,不受三分钟之限”。陈毅终于达到了目的。
四、巧设比喻。巧妙的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逆耳的忠言让人乐于接受。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知道在国君面前一开口就谈纳谏除弊、广开言路,弄不好就会碰壁。聪明的他在齐王面前谈的是个人美不美的问题:“我知道我不如徐公美。但我的妻子偏爱我,妾怕我,客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然后自然联系到“王之蔽”,使齐王欣然接受。邹忌巧设比喻,以家事喻国事,讲述道理,表明见解。正像《古文观止》中评价的那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可见,劝说的确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它的内在规律,才能自觉、灵活地运用好这把“钥匙”,去打开人的心头之“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