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现代文阅读的推断方法

作者:徐浩然




  一个学生据文推断能力的高低,据文想象是否丰富而合理,直接反映出他阅读能力的强弱。所谓“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是指文章本身没有现成的结论,而是要通过间接的推断得出结论。语文高考自2001年开始,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都有命题,那么,该如何进行推断呢?
  
  一、透过明示信息,挖掘隐含信息
  
  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有根据地得出的。作者在文中对问题的结论作了一定的暗示,这就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明示信息深挖隐含信息,根据已知推出未知,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A项:“《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这里有两点信息:其一,《四库提要》比《三才图会》晚出,其二,《四库提要》较《三才图会》具权威性。这项推断是否正确呢?仔细阅读原文第三段的有关句子,作者认为《三才图会》一书撰写时代太晚,不能作证据,但作者恰又用比《三才图会》还晚出的《四库提要》来否定之,正好说明了《四库提要》是一部公认的权威性的著作,因而此项推断是正确的。而该题C项推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文章没有隐含这样的信息,因而是错误的。
  
  二、联系上下文,把握文意
  
  既然是推断,就有可能出现主观臆断、无中生有等毛病。这就要求考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捕捉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B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联系文章的第一段可知,防止温室效应加剧,固然能使滑雪运动在欧洲继续下去,但未必能使台风远离日本,这二者没有必然联系,缺乏推断依据,为主观臆断。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A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从上文看,并未做过人类实验,更未得到过“证实”,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类似问题常见的还有偷换概念、故意曲解、断章取义等等,一般来说,只要联系原文,答案不难选出。
  
  三、根据事理逻辑,展开合理推断
  
  古人说“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就是根据事理进行的推断。我们阅读文章,特别要能借助对文章表层的理解,深入到文章的深层内蕴,探究事理,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举一反三,获得丰富、多彩的文中信息。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推断题B项:“了解CPEB在记忆存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对提示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不无帮助”,原文根本无此说的依据,文中只是说“此次研究提示了可能的存储手段”,存储手段尚只是可能,怎会提示到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显然与事理不符,是错误推断。而此题的C项“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这实际上就是‘朊毒体活动’在发挥作用”,对照原文第五段,符合文意,是合情合理的推断。
  
  四、整体阅读,明辨是非
  
  近年来,现代文强调整体阅读法,考试命题也多立足全篇,避免零打碎敲,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阅读推断题也贯彻了这一思想,每年都有一项是着眼文章整体而设计的,这就需考生从全篇出发来斟酌。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D项:“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是企图去改变大自然”,此句出现在文章结尾处,而关涉全篇,因而必须联系全文去判断。前文讲到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那么人为因素不可以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吗?此项推断显然有悖文意。再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D项:“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也同样需要立足全文来判断,这句话实际上是全文内容的反面说明,因此该项推断正确。
  
  五、勾勒关键语句,识别混淆所在
  
  这是从微观角度来选择,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由于阅读推断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于是就出现了选项的意思与原文内容相比较的问题,即比较两者的异同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的选项。如全国卷《化学制剂》一文,推断题A项:“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人类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动植物的质量”,对照原文第一段,一看便知是正确的。而该题的D项:“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对照原文,少了“似乎”二字,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混淆常见的还有指代上的混淆、已然与未然的混淆、主次的混淆、句与句关系上的混淆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只能适应做干扰度不大的推断题。
  总之,做推断题的角度可以不一而足,但前提必须是从原文出发。文章虽未明说,信息隐含其中。
  
  【牛刀小试】
  
  如果把肥胖完全归罪于吃得过多,营养过剩,那是不太正确的。有些重体力劳动者,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还是身宽体胖,对于这个问题,英国科学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存在一种功能特殊的基因,这种基因同体内的3号染色体有关,由于这种基因藏在肥胖者体内,故称之为“肥胖基因。”研究表明,肥胖基因原来是一种应付困难时期的保险装置,它可以促使身体充分利用一切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在一些长期极度贫困的地区,居民体内的“肥胖基因”就比较多,以便从有限的食物中,吸收尽量多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然而,随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不断丰盛,“肥胖基因”便成了人们的负担,由“生命的保护神”变成了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科学家发现,肥胖基因能促使身体造出一种在血液中输送脂肪的蛋白质——“APO-D基因”。APO-D基因越多,血液输送脂肪越流畅,体内所积聚的脂肪也就越多,医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人的“肥胖基因”喜欢隔代遗传,在多数家庭里,胖父母一般不会将“肥胖基因”传给其子女,而会将它传给他们的孙辈。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肥胖基因”只存在于肥胖者体内。
  B.肥胖者设法减少体内的“肥胖基因”是很有效的减肥方法。
  C.非洲贫困地区的人,大多数很胖。
  D.“肥胖基因”的形成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
  
  【思路点拨】
  
  答案为D。“肥胖基因”喜欢隔代遗传,并非只存在于肥胖者体内,故A错;“肥胖基因”无法减少,故B错;C项应为“大多数人的肥胖基因较多”;D项的推断虽未在文中明说,但文中提到“肥胖基因原来是一种应付困难时期的保险装置,它可以促使身体充分利用一切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由此可以推断出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