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含泪的微笑

作者:李希翎




   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其中以描写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这使得欧·亨利又享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白菜与国王》《四百万》《西部之心》《市声》和《滚石》等小说集,其中《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爱的牺牲》《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名篇,使他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誉。
  
   分享经典
  
  【读书人语】作为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欧·亨利无疑是有其独特魅力的。他的独特主要体现在匠心独具的结尾,以及读后让人“含泪的微笑”。欧·亨利以擅长刻画都市里饥寒交迫、哀愁无助的小人物著称,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小人物在生活的深渊中无奈而又痛苦的挣扎,然而感人至深的是这些贫寒窘迫的小人物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这份爱与关怀是悲苦的人们在困境中的希望,这份爱与关怀是悲苦的人们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份爱与关怀使悲苦的人们深刻体味苦涩日子中的幸福,一种含泪微笑的幸福。
  在《麦琪的礼物》中,圣诞节到了,德拉卖掉了自己美丽的、也为丈夫吉姆所钟爱的长发,换得20美元买了一条朴素淡雅的白金表链以配丈夫祖传的怀表。而丈夫吉姆则卖掉了自己的怀表以换取一套德拉曾梦寐以求的、嵌着宝石的玳瑁梳子。欧·亨利称这对夫妻的礼物为麦琪(即《圣经》中向耶稣致圣礼的东方圣人)的礼物,因为它是神圣而充满爱意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苏艾和琼珊是一对穷艺术家。琼珊得了肺炎,她认为自己快死了。她对苏艾说,当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下的时候就是她死去的时候。苏艾竭尽全力,希望鼓起她生存的勇气,并把此事告诉了她们楼下的一位老画家。这位老画家已执笔40年了,可他口中所说的杰作仍未问世。一个又一个风吹雨落的日子过去了,可那最后的一片藤叶总是顽强地挂在枝上,琼珊从这片不落的叶子上重新找回了生存的勇气和希望,可老画家却染上肺炎去世了,原来是他冒着风雪在对面墙上画下了那片永不凋落的藤叶,他终于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他一生中的杰作。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一位曾经的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意,也忠实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各自作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这种人性的温情带给我们的也是含泪微笑的感受。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节选)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东入口右面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
  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一年一度的饥饿。
  …………
  那顿饭完全出乎意料。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面住有两位家系古老,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甚至不承认纽约的存在,并且认为感恩节只是为了华盛顿广场才制定的。她们的传统习惯之一,是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当儿,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沙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四马路,朝他坐着的长凳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的时候,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老先生想把这件事形成一个传统。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他总是在这儿找到斯塔弗,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这类事在英国是做得很自然的。然而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坚持九年已经算是不坏了。那位老先生是忠实的美国爱国者,并且自认为是创立美国传统的先驱之一。为了引起人们注意,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一件事情,一步也不放松。比如收集每周几毛钱的工人保险费啦,打扫街道啦,等等。
  …………
  在敌军人马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像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他看到老先生脸上行善的快乐——倒挂金钟和扑翼蝴蝶带来的快乐都不能与此相比——他实在不忍扫他老人家的兴。
  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多谢你,先生,”他像一根漏气的蒸汽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向厨房走去。一个侍者把他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币做小账。
  他们像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像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像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他们把他抬到医院里的床上,开始检查他是不是得了某些怪病,希望有机会用尸体解剖来发现一些问题。
  瞧呀!过了一个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谈论着阑尾炎,因为从外表看来,他是付得起钱的。
  但是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 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读书人语】《两位感恩节的绅士》这出人意料的结尾,体现了“欧·亨利式结尾”艺术。“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它是指欧·亨利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其不意、让人始料不及的结局,从而揭示出作品的全部意义和人物全部真实的性格,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的典范。主人公苏比是个流浪儿。冬天就要来了,他计划进布莱克韦尔监狱度过最严寒的3个月,那儿总算有吃有喝呀。现在,他得想办法让警察逮捕他。他去餐馆吃饭,结账时告诉侍者他没有钱,侍者将其摔出门去,但没叫警察;他勾引少妇,不料那貌似少妇的人却是妓女,苏比只得撒腿就跑;他在街上大叫大嚷,渴望被扣上扰乱治安的罪名,但警察却误以为他是大学生,正在庆祝自己球队的胜利而不予理睬;他又顺手拿了别人的伞,但那人的伞也是捡的,误以为他是伞的主人而任他拿走。苏比希望被警察逮捕的愿望一个个破灭了。在结尾处,苏比绝望地向他露宿的公园走去,途中他听到了从教堂传来的赞美诗的声音,那温馨的氛围使他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一切。他决定从第二天起找份职业,像样地活着。但警察却在这时逮捕了他,送他进了监狱。出人意料的结尾,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发出了尖锐而又含泪的嘲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