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名人改名轶闻

作者:周晓玲 徐继锋




  姓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标志,也是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文字意象繁复微妙,不同的姓名直接反映了命名者的心理和修养。历史上很多名人因各种原因而改名,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好、追求和抱负。
  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圣叹”即圣人孔子之叹。《论语》中记载了孔子曾经称赞弟子曾点的志向,金若采改字“圣叹”,就是把自己与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相提并论。他坚信自己如早生二千年,也一定会得到孔圣人的赞叹,可见他恃才傲物的狂放个性。
  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原名。字梦阮,雪芹是他自取之号。曹家先世显赫,后家道衰落,到曹时只能自己烹饪,苦中遣兴。他最爱吃雪底芹菜。这道菜见于北宋苏东坡诗:“泥芽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烩。”其做法是:用雪下芹菜的嫩芽,配以切得很细的斑鸠肉丝炒熟。此菜清淡鲜美,香味诱人。曹取雪芹费用较少、可饱口福之由,在书稿上以雪芹为名。
  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难以摆脱反动势力的追寻,不得不隐去真名——沈雁冰。面对残酷而矛盾的现实,他并不胆寒,在构思《幻灭》时,茅盾将讽刺和嘲笑交织在一起,亮出了“矛盾”笔名。叶圣陶窥透他的心态,因百家姓中找不出“矛”姓,于是巧妙地添了个草头。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在日本留学时,他一直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曾一度回国参加一些活动,因学业未完只得返日,但心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遂改名“沫若”。“沫若”二字取自家乡两条河的名字——沫水(大渡河)和若水(岷江)。这里有借代之意。
  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遂改名为“冰心”。“冰心”二字,取自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此名寓含对国家怀有一颗“冰清玉洁”之心的意思。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理”与“礼”,虽一字之差,却完全是两种色彩。赵树理参加革命后,1930年改赵树礼为赵树理,以示不再树孔孟的礼义,而要树立革命的真理了。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青年时读李煜词《相见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于是改名为“恨水”,并致力于写作悲欢离合式的章回体小说。
  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作品而闻名的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年青时,十分欣赏《楚辞·卜居》里屈原的话:“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于是以“自清”为名。先生一生耿介刚直,1948年病重逝世之前,还叮嘱家人拒领“美援”面粉。
  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常遭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来,于是他便向别人借,可谁也看不起他,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有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立志发愤求知、刻苦学画。
  当代美学家、艺术教育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为了寻求艺术、人生和革命的真理,1933年在他22岁时将王昭文改为“王朝闻”。取意《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决心以拼死闻道的精神求知求真,让自己的生命微光与祖国独立富强的光明未来熔为一体。
  出版家邹韬奋原名邹恩润,幼名萌书。“韬奋”是他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才开始用的笔名。至于“韬奋”两字的含义,他曾对人说:“韬”就是“韬光养晦”,“奋”则是“奋斗不懈”,含有自勉的意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俊,年轻时在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求学时,赞同明代王阳明的观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于是改名陶知行。后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认为应行先知后,行而后知。学校同事跟他开玩笑说:“既然先生认为行先知后,为何还叫‘知行’呢?”他一想也对,于是再改名字为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