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杀人海啸探秘

作者:陈 燕




  2004年12月26日当地时间上午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了雷霆万钧的海啸。蔚蓝而迷人的印度洋在很短的时间内以不可思议的滔天巨浪吞噬了东南亚、南亚许多海滨城市和村庄。洪水所过之处,繁华的城市转瞬变为废墟,鲜活的生命瞬时化为乌有。海啸带来的灾难如此之大,那什么是海啸,它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才能在海啸发生时及时自救呢,本期的“科技新干线”,带我们一起了解关于海啸的知识。
  (伊 帆)
  根据科学研究报道,正是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强烈地震及由此产生的海啸。有学者提出,在这次地震中,苏门答腊西南边缘的小岛可能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0米。若以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速率计,这一段发震断面已闭锁了三百多年。积聚了三百多年能量,在地震瞬间释放出来,难怪它会使整个地球颤抖起来。这一断层的突然断裂,导致上千公里长的海底发生强烈错动,就像一只巨手在浴缸底部猛烈地搅动,终使印度洋掀起滔天巨浪。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海啸:海啸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水体运动,它的传播速度只跟水深有关,是重力加速度和水深的乘积的平方根,如果水深有10000米的话,传播速度超过300米/秒,接近音速,比飞机还快。但是海啸的波高跟水深成反比,所以在深海什么也看不出来,只有到近海,速度减慢,能量才积累起来,形成一堵几十米高的水墙。一般船只如果要逃避海啸的话,不应该往港口里面跑,而是往深海里跑,跑得越远,危险就越小。海啸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大规模海底滑坡都会引发海啸,其中较为严重的就是海底地震。此次引发印度洋海啸的地震为里氏8.9级,是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之一。地震产生的能量就好比把小石块投入池塘,激起的阵阵水波从撞击点开始不断向外扩散。石块投入池塘激起波纹,波长不过20到30厘米,但此次印度洋海啸的波长为100至200千米。海浪以500千米时速向四周推进,越接近海岸线,海浪同逐渐走高的海床间摩擦也越来越大,推进速度不断减小。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是海浪波长缩短,浪高增加,只需10分钟就能形成高达30米的滔天巨浪。事实上,在太平洋发生大海啸的可能性要比印度洋大得多,每10年就有1~2次。太平洋板块从印度尼西亚东部到日本,直到阿拉斯加,然后到智利,整个环太平洋地区都是海啸的多发区域。根据一千七百多年来的统计,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约发生二百六十次,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
  海浪有波峰和波谷,首先抵达海岸线的通常是波谷,在其后形成的波浪会吸收前方的海水,海水因而从海岸线往回退。正如目击者所说,海水在不到十分钟内就退回五百多米,这就是海啸到来前的征兆。一位海啸专家说:“夏威夷平均每7年就遭遇一次海啸袭击,当地人清楚地知道海水回退意味着什么,也清楚如何在第一时间撤离到安全区域。”但是,这样巨大的海啸,近几百年来都没在印度洋出现过。而且印度洋周边的国家根本没有建立起地震海啸的预警监测系统,所以近三十万人被海啸夺去了生命。
  野外救生专家汤敬东博士说,一般海啸来临之前都会有些预兆,如海水突然退去,另外一些动物会出现异常反应,这次海啸发生前就有人目睹五百多只羚羊集体迁移。如观察到这些现象,应事先做好准备。如果没有观察到,在面临海啸时,应该尽量往高处跑,万一不幸被海浪卷入海中,要确信自己一定能够活下去。同时,尽量用手向四处抓,最好能抓住漂浮物,但不要乱挣扎,以免浪费体力。
  (选摘自《奥秘》2005年第3期)
  
  【探究练习】
  1.下列对“海啸”这一概念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由海底的海水上涌或海底火山爆发和大规模海底滑坡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水体运动。
  B.是由海中的海水向四周扩散或海底火山爆发以及大规模海底滑坡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水体运动。
  C.是由深海里的海水向海岸线扩散或海底火山爆发以及大规模海底滑坡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水体运动。
  D.是由海底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或大规模海底滑坡或风暴等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水体运动。
  2.文中说“这一段发震断面已闭锁了三百多年”,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是指“苏门答腊西南边缘的小岛”,而“闭锁了三百多年”意思非常明确,就是三百多年来,这一段从未发生过地震和海啸。
  B.本来“这一段”要以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速率移向海底深处,结果没有发生,积蓄了三百多年,一旦爆发,当然就能量巨大了。
  C.“闭锁”是指闭锁速率为“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运动,而不是指地震和海啸,这种现象闭锁了三百多年,积蓄了三百多年,所以一旦爆发,当然就能量巨大了。
  D.从“发震断面”的字眼中,能看出“这一段”是地震多发地段的信息,按正常的发展,“这一段”是要以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速率移向海底深处的,而三百多年来竟然停止了俯冲运动,难怪其一旦爆发就威力无穷。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假如你是渔民,又恰好在海上行进而遭遇海啸,如果要逃生的话,就应该向深海里航行,越远就越安全,一定不要往海岸行驶。
  B.海啸专家汤敬东博士认为,夏威夷的人们对海啸有着高度的警觉和切身的体验,如果他们看到海水突然倒退的现象,他们就会立即做好躲避海啸袭击的工作。
  C.海啸发生时,其产生的波浪的高度与其深度恰好构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接近海岸线,海浪就越高,就越危险。
  D.海岸线边的海水如果发生突然倒退的现象,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因为这就有可能是海啸发生的前期预兆。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发此次印度洋海啸的是海底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非常强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烈的一次海底地震,其强度达到了里氏8.9级,造成了近三十万人死亡的惨痛局面。
  B.假如不幸遭遇海啸,被海浪卷走,专家建议自救的方法有:尽量用手向四周抓漂浮物,如抓到后要尽量减少挣扎,保持体力以待救援。
  C.海浪不是一个山峰似的,而是像无数山峰相连一样,它有浪高处也有浪低处,浪高处即是波峰,浪低处即是波谷,首先到达海岸线的不是波峰,而是波谷。
  D.海啸是可以预防的,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建立起地震海啸的预警监测系统,民间预防的最简单办法有:看海水的突然倒退现象、看动物的异常反应等等。
  
  【参考答案】
  1.D【分析】A项中“海水上涌”只是表面现象,未能说到实质,“和”字也应改为“或”字。B项中“海中的海水向四周扩散”不正确,“以及”也要改为“或”才准确。C项中“深海里的海水向海岸线扩散”概念不正确。
  2.A【分析】“闭锁了三百多年”的应该是指速率为“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运动,而非指地震和海啸。
  3.B【分析】对夏威夷人行动的看法不是汤敬东博士的观点,因为“一位海啸专家”并非就是“汤敬东博士”,汤敬东博士是“野外救生专家”。这是偷换概念。
  4.A【分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烈的一次海底地震”错误,应该是“之一”。这也是偷换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