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清官张养浩
作者:佚名
…………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⑤,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两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释】
①楮(ch^)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台掾(yu3n):台指高级官署,掾泛指官员,此处可表称赞意,可译为“栋梁之才”。④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⑤岳祠:华山为“西岳”,其祭祀之地称“岳祠”。
【阅读提示】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千古一叹,就出自他所写《山坡羊·潼关怀古》。其散曲多写田园隐逸生活,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醇,格调高远。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传世。曾任元朝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
【阅读鉴赏】
我们熟悉张养浩,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元史》中,他更多的表现为一个替民造福的清官形象。少年时的拾金不昧展示了他高尚的品德,而学习刻苦到让父母为之不忍,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他的为官之清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他主张德义教化,不歧视有犯罪前科的人;第二他对残害百姓者绝不手软,坚决打击;第三灾荒来临,他能尽散家财,并采取很多切实措施救助百姓;第四他坚信苍天有眼,虔诚地为百姓祈祷。当然受历史的局限,他思想上有几分迷信迂腐,对此要有正确的理解与扬弃。
在塑造人物上,此文能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如用“旧尹莫敢诘问”和张养浩“尽置诸法”做对比;又用不忽木感叹、群盗互诫、百姓“哀之如失父母”等情节,从侧面衬托张养浩,使其形象鲜活生动。
【知识考查】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指代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楮币
B.此真台掾也 这个人,代张养浩
C.彼皆良民 那些人,代“旧盗”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自己
2.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张养浩清廉品质的一组是( ) ①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③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 ④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⑤遇饿者则赈之 ⑥未尝家居,止宿公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养浩少年时期学习非常刻苦,父母担心其有伤身体,就常常禁止他读书。
B.张养浩大力反对封建迷信,曾经毁掉三十多所“淫祠”,并住进别人称为不吉利的官舍。
C.张养浩正直敢为,严厉打击危害百姓的杀人犯李虎等人,百姓拍手称快。
D.张养浩忧国忧民,想到百姓的困苦,经常抚胸痛哭,最终因此而卒。
4.翻译以下语句。
①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译文:
②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A(“之”代他,即丢钱的人)2.C(②是待人宽容,给盗贼留下自新之路;⑥是因公忘家,办事认真)3.B(从张养浩“祷雨”的行为看,他并不反对“封建迷信”)4.①于是张养浩白天就默默地背诵书卷上的诗文,到了夜晚,就把门窗关起来,点上灯偷偷地读书。②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却依然把他们视为盗贼,这是断绝他们走自新的路啊!
(供稿/辽宁沈阳第八十三中学 章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