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第五编 话题作文(五)

作者:朱庆和




  写作导航标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思想素质,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关键,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人人都要关心,人人都要尽力。这种意识应在学生作文中有所体现。前不久,我国著名教授、学者、新教育的发起者朱永新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很动情地提出一个问题:“人类是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是越来越愚蠢?”回答是“人类是变得越来越愚蠢”。何以见得?请问如今能饮用的水源还有多少?森林砍伐的还剩多少?大气污染臭氧层如何被破坏?沙漠化、沙尘暴、酸雨、洪水……为什么人类总以牺牲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去进行所谓的科学发展?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铁的事实,怎能不使人振聋发聩。因此,我们的作文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达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作目标。
  如何写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话题作文,我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材的典型性。选材的典型性,体现出作文的个性。例如,选择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了黄山的秀美山峰、桂林漓江的水、九寨沟神奇的仙境等;人化的自然又构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长城、敦煌莫高窟、苏州的周庄以及今天的三峡大坝等题材;又如选择江苏盐城市沿海湿地的麋鹿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境内的大熊猫产地、云南省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的大象和蝴蝶泉等题材;当然,也可以写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独特”的,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地理环境。
  2.叙事的生动性。例如,有位作者在《翠竹情》中描写:“家乡翠竹遍地,春夏两季放眼望去,片片葱绿,自不必说;即使在水瘦山寒,树叶凋零的冬天,家乡依然不乏绿色。”句句写“翠”,字字泛“绿”。于是他深情地赞美:“家乡的翠竹经过几度春风的吹拂,几阵春雨的浇洒,更加生气勃勃。”“家乡的翠竹啊,我愿你更加繁茂,亲爱的祖国啊,我愿你更加兴旺。”句句写景,字字含情。
  3.说理的思辨性。例如,有一篇《人类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写到:“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命脉。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人口繁衍到今天的规模,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文章先从“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命脉” 这个中心句入笔,然后援引事实为论据,说明合理使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尤其辨证说明:“人类生活虽然需要的环境条件除了水以外,还要有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但是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材料追根求源都是与大自然中的水密切相关的。” “但是”一转折,还是突出了水的重要性。因此,这样写更使人信服。
  4.文笔的审美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有曲折,有曲笔,是审美的需要。当然,按照作者个体的擅长和读者欣赏的特点,有人喜欢平实,有人喜欢波澜;有人喜欢直抒胸臆,有人喜欢委婉含蓄。因此,我们尽可能按照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佳作展示台
  生存智慧
  
  张平
  自然界中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同时,这块土地上还养育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这里老鼠的天敌。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舞蹈,夜以继日直到力竭气绝而死。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的黄山。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二十八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这一幕一幕的故事,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
  然而动物界的这些行为又能赢得我们人类多少真正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呢?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价值理念总使我们习惯于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我们自居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更要紧的是,由于自身的私欲和利害,我们人类之间要达到理解、同情和尊重甚至难乎其难,遑论对自然界及动物界。
  人类曾为自己远离自然界的进化而荣耀,曾为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绽开的最灿烂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更为自己以理性的铁蹄征服自然而豪情万丈。然而翻阅一下人类那充满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史籍,想一想那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次的核武器,望一望那在儿童的记忆里不曾是蓝色的天空,数一数由于生态恶化而每天都在灭绝的物种,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作为地球生物圈一个链环的存在,究竟比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高明多少?这实在是一个令我们回答起来气短的问题。在上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负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为了自身,为了这个哺育着珍贵的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我们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低下那傲慢的理性头颅,收勒征服的欲望的马缰,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找回在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趋向。
  
  【细细品味】
  开篇引人入胜。“匪夷所思”与“为之动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成群结队”“相拥相携”等词语,写出了鼠群的自觉性和组织性,给人一种人性的移觉效果。读来令人起敬。
  狐群“力竭气绝而死”的举动别出心裁,“疯狂地”“夜以继日”等修饰词语生动形象。
  “毅然决然”两个形容词连用,表明了黄山猕猴为了族群最佳生活状态付出的惊人代价。
  这段话既是对上述三个故事内容的概括,又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深化了主题。
  段首设问,既自然过渡下文,又统领以下几小节内容。
  “曾为……曾为……更为”,三个排比句表面上是夸赞人类的业绩,实质上暗含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性错误。
  三个“应该”构成了排比的句式,与段首照应。
  “走出”“低下”“收勒”“尊重”“学习”“回归”“找回”等一系列动词,指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和具体做法。
  引用,形象地概括说明人类应当返璞归真,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点明全文主旨。
  【整篇评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其一,选材角度独特,它通过一幕一幕动物界生灵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动人故事来警醒人类,可歌可泣。这种力量来自取材的独特视角。
  其二,由具象到抽象,说理生动。本文以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一现象为契机,论说人类应该从动物身上吸取教训:“为了自身,为了这个哺育着珍贵的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我们人类应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低下那傲慢的理性头颅,收勒征服欲望的马缰,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找回在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叙述为议论打下基础,议论借助叙述升华了主题。
  
  毁林与造林
  
  辽宁考生
  树木,是人类最好的伙伴。它吐出氧气供人呼吸,它阻挡风沙使人不受侵袭,它能保持水土,让人类耕耘播种、繁衍生息,无怪乎人们把亚马逊平原的森林说成是“人类的肺”,把大兴安岭的森林誉为“天然的水库”了。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