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走过的日子

作者:华 玥




  过去的岁月总也不能忘怀,不能忘怀是因为我们自己走过来。
  ——题记
  美丽的故事,不仅古老,而且风尘遮蔽。
  王家卫在讲故事,娓娓道来一段“许多年前便相识,许多年后仍未走到一起”的故事;金庸在讲故事,细细诉说一段“江湖纷争恨不休,风雨飘零几春秋”;二月河在讲故事,侃侃而谈一段“千秋功罪任评说,海天风雨独往来”的故事;吕克·贝松在讲故事,幽幽诠释一段“灰色混凝土的森林”的故事。
  我该说什么呢?成长的故事?是的,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让我无法抗拒。
  
  一、梦·童年
  
  杜拉斯说,人一开始回忆,就已经变老了。成长中的人总会有童梦重温的经历,流逝了的东西,那是一种亲切的怀念。听着罗大佑那首经典的《童年》,心里的阳光比那段美丽的岁月中的阳光还要灿烂。
  我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两层楼的老屋,很大、很旧,是我的祖辈们留下来的。那里有着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一切的一切,那么熟悉,闭上眼,就仿佛飘到了那里。
  现在所生活的这座小城冬天几乎看不到雪了,不像老家,雪一下就是好多天。雪花舞动着轻纱似的梦,如梅似蝶,把我的童年染成一片圣洁。妈妈告诉我,做人就应该有着像雪一样柔软、纯洁的心。体味雪落,是人生一次奢侈的享受;渴盼雪落,是生命最初最真的梦。
  时间很快便飞走了,我要去城里上学。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把纯白的童年留在了那里,把成长的梦带走了。
  
  二、书·生命
  
  安妮宝贝在《八月未央》中写道:“我相信书籍是可以跨越生死和时间的,它是永远的纪念和安慰。在孤独的时候,在无人倾诉的时候,眼泪和温暖,都在发黄的柔软的纸页上渗透。”
  小学时读的书都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那时候所满足的只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并不能一点一滴发现里面所蕴含着的体味不尽的人生意义。17岁的我已经听不到精灵和仙女的歌声,但记忆深处还存留着一些美丽的花瓣,白蝴蝶带着拇指姑娘飘啊飘,穿红鞋的女孩不停地跳舞……升初中后,我开始读小说,它们让我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后来书架上开始出现鲁迅、张爱玲、三毛、余秋雨等作家的书,还有一些名家的雅致随笔集。张宗子的散文真的不错,气质雍容闲雅,冲淡飘逸,一如夏初栀子花开的香味,闻到了便不忍离去。张爱玲是拿捏韵味的高手,在她的书中,一个动作、一句对白、一幅背景都经得起良久的回味。窄小阴暗的楼道、昏黄路灯下的酒吧,宛若一帧帧色调分明的黑白照片定格于老上海的街头巷尾。
  文学和诗,一旦进入生命,就把人的性灵和情怀洗礼得透亮,蒸腾得如梦如醉。不知从何时起,书已成了我的生命的另一半,什么时候才能“寻穷天下,看尽人间”呢?余秋雨的那篇《藏书忧》写得好:“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烁的智能星座之间。”“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也会拥有这样一个充满生命芬芳的神圣书房。
  
  三、音乐·灵魂
  
  手起。琴响。
  当嵇康对着夕阳弹奏起他的《广陵散》时,嵇康就变成了《广陵散》;当莫扎特写《安魂曲》,写着写着写了进去,他也就变成了《安魂曲》。生命凭借着音乐远去了。
  多年来,音乐伴随着我成长,成了我心间的玩伴。委屈的时候走向音乐,听古典辣妹的小提琴曲;心烦的时候走向音乐,听莫扎特的钢琴曲;寂寞的时候走向音乐,感受贝多芬,倾听命运的敲门声。
  我时常感叹音乐把生活装饰得如此美丽,使人欲想责备命运却说不出口。习惯在静静的深夜独听《梁祝》,人醉了,心亦醉了。流韵涓涓,神思翩翩,痴醉的心似遐似迩,欲醉还醒,如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只剩下悬浮着缥缈的、沉浸在音乐之魂里的我的魂灵。
  
  四、诗·青春
  
  人都说少年情怀最是诗。不知何因,我非常喜欢“诗”这个字眼,无论从形体、读音还是意境上,它都美得淋漓尽致、美得无可挑剔。或许是因为年轻人本身就是物化的诗吧!
  大唐王朝给中国留下了一段辉煌至极的历史,可处在盛唐中心地位的,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们,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贵妃们,亦不是将军大臣们,而是那些诗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太白啊!明月装饰了你的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谁来装饰你枯竭的渴望和思念?你本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归吧,归吧。
  我曾对妈妈说,明年我想考西藏大学。从远古时代的苏热人开始,到唐朝的松赞干布,他们站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谱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西藏本身就是一首诗。希望有一天,我站在离天最近的地方,那里梵音佛唱,雪莲开放,金幡摇曳,山泉流淌,仰首就是天,俯首就是云。在我所到的每一处,我都会为它作一首诗,诗集的名字叫《独上高楼·西藏梦》。
  五岁是风,十岁是云,十五岁是水,二十岁是山。风可感而不可见,那是因为童年太短暂了;云可见而不可捉,那是因为少年是自由的;水可捉而不可握,那是因为花季的青春太柔和了;只有山能实实在在地把握,因为在成长中,我们学会了处身立世。成长的路上,重要的并不在于得到过或失去过,重要的在于经历过。纵使走过的路上并没有鲜花开放,回想也感到留恋,因为那上面覆盖着自己生命的步履。与音乐相伴,灵魂在清雅中昂然,淡泊地迎向青春的每个黎明;与文学和诗相依,生命在憧憬和希望中成长。
  在这如歌的行板上,我听到了承载着时间的齿轮。咔嚓,咔嚓。
  (指导教师朱新敏)
  
  【细细品味】
  题记点明文章中心的同时,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用中外导演、作家讲述的故事,自然引出自己成长的回忆。“风雨不蚀”四字极为传神。
  怀旧的歌声,总能引起情感丰富的人的共鸣;对渐行渐远童年的回忆,是人生弥足珍贵的收藏。
  对雪花的描写,清新宜人:带着童年的梦幻、渴盼,象征着纯真、圣洁的心灵。
  挥别童年的岁月,带走成长的梦。过渡紧凑自然。
  把读书的感受化成形象,令人可感、可触、可亲。
  评价张宗子的散文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神来之笔。
  对张爱玲作品有深刻、独到的领悟,用词精到、传神。
  对读书的痴爱,伴着小作者走过了一个个充实的昨天;正是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她的文章灵动而大气。
  真正的音乐,是用心血谱成,用生命弹奏的。领悟出这一点,难能可贵。
  用心灵感受音乐,以形象描绘音乐,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熏染。
  高瞻远瞩,具有历史的眼光。
  抓住明月的意象,化用卞之琳诗意,表达对太白的理解和景仰。
  在世界屋脊上大学,不同流俗,可谓高远的理想。“少年心事当拿云”,愿美梦成真。
  传神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成长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水到渠成,概括了几小节的内容,表达了对成长的深切感悟,升华了文章主题。
  【点 评】文章以作者成长的经历为经,以读书、谈诗、欣赏音乐的感受、畅谈梦想为纬,交织绘成一篇意蕴深厚的美文。丰富而善感的心灵,深厚的文化积淀,驱遣文字的功力,特别是对生活的热爱,使文章“余香满口,词句警人”,充盈着浓郁的诗意,耐得住咀嚼。掩卷深思,留给人的是深深的感触和良久的回味。
  (朱新敏)
  
  点评者简介
  朱新敏,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安徽桐城二中。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理事,安徽省桐城市三等功获得者,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