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谁共我,醉明月?

作者:李华蓉




  明月明月,怎奈乍圆还缺。月月圆,月月缺,管他离合伤悲。今夜月圆,谁共我,醉明月?
  我爱月,爱咏月诗词佳句。就让唐代爱月的诗人伴我醉一回……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升到月落,把客观实景与诗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如梦似幻,意味深长,整个宇宙都浸染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这样的境界,自然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乎是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年复一年生于海上,好像在等待着什么,可总没等到。嫦娥思念着吴刚,孤单的月,你在思念着谁呢?
  大概,你在思念“谪仙人”——李白。李白又何尝不惦记着你:“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李白理想的恋人。月是李白的不懈追求,月在李白的点染下变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论时间,有秋月、古月、汉月等;论地点,有秦地月、萧湘月、溪月、湖月等;月,有素月、皓月、孤月、朗月、半轮秋;月,是飞天镜、瑶台镜、白玉盘;他可以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揽月、寄月,甚至可以去赊月。
  而李白迷恋月亮,是和我国传统文化分不开的。
  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一方面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也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另外,由于月亮的显隐、圆缺、月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民间流传关于月亮的传说,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等等。所以,人们喜欢在花前月下怀念美好的往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思念佳人、亲人、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月色下,是特别容易怀念故人的,更何况远在边塞的诗人呢?于是,思乡和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广阔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大概此时她也在望月吧。虽远在天涯,但“千里共婵娟,”情意相通,心有灵犀;虽“不堪盈手赠”,无法去用手去捧满月光来赠送你,但梦中相会应是良辰美景,无限欢愉!
  只是,为什么“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却只留给人们不尽的相思?中秋的月亮,总是那么惆怅,似清秋的悲凉,蕴着诗人们无可奈何的感伤。
  王建《十五夜望月》是咏中秋月的名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在寂寥的长夜,那冷清的广寒宫、寂寞无伴的嫦娥,冷露无声的意境,不正和自己的处境、心情相似吗?“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要不然,嫦娥也就不会后悔了:“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皓皓明月当空,精华四射,谁也掩盖不了。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问谁?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 评】这是一篇“神与物游”的佳作。作者写月,但不以描摹物象为终极目标,而是缘物寄情。“谁共我,醉明月?”标题即巧用设问,引起阅读兴趣,接着紧扣明月落笔,让一颗诗心与张若虚、李白等诗人同游,在与月亮的交流之中放飞情思,放飞哲理。作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或引用诗词名句,或介绍神话传说,一会儿人间,一会儿天上,正如文论家刘勰所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在这里,丰富的想象、广博的知识和优美的语言结合,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
  要说缺点,文中的引用似乎多了些,写“我”又显得太少。
  (夏俊山)
  
  点评者简介
  夏俊山,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过作品千余篇,编写学生辅导用书十余种,执笔约百万字。出版有散文集《心湖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