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大海.天平.爱

作者:范 越




  十年前的一个傍晚,一场没有先兆的暴风雨骤然袭击了这个贫穷的小渔村。村里仅有十几户人家,人们抱做一团守在家中,静静听着门外呼啸的风、倾盆的雨,这些摇摇欲坠的房子仿佛随时都有被卷走的可能。村民们此刻能做的,也只有静静听候死神的召唤了。
  夜,恐惧,漆黑一片。
  微弱的烛光下,一对老两口瑟瑟地坐在床沿。儿子出海打鱼了,白天风和日丽,本是个出海的好日子。可直到现在仍不见儿子归来,他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之前出海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天气。老两口谁都没有说话,屋里的空气闷得使人窒息。老汉坐在床上,双眼紧紧盯着正在燃烧的那半截蜡烛,眉毛在前额拧成一个疙瘩;老妇人斜倚在老汉身旁,一只手微微颤抖着,不时擦去额头沁出的丝丝冷汗,另一只手则紧紧攥着老伴,她瞪着眼睛,眼神空洞,面无表情。时间在慢慢前进,老两口竭力从风声、雨声、海浪声混杂的声音里,辨出类似脚步的声音,然后迅速把耳朵贴在门上,许久,才又失望地回到床边。
  沉默,等待,绝望。
  一个星期过去了,等待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儿子是老两口唯一的指望,原本幸福安乐的家庭在短短七天中彻底瓦解。老妇人疯了,经常失神地时哭时笑,唯一没忘的是口中不停地念叨着儿子的名字,不久就过世了。老汉没有哭,仿佛泪已经流尽,再也没力气哭了。但他总有一种感觉,似乎儿子并没有离开,总有一天,会再回来的。
  十年,匆匆,漫长。
  三千多个日夜无情地染白了老汉的髯须,却怎样也抹不去老汉心中的信念——儿子,你一定会回来!
  于是,老汉每天都出海,并不带渔网,只是把渔船划得很远,向海的另一端眺望,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幸运的是,这十年里再没发生过那样可怕的灾难,老汉很满足。
  “十年前的今天,儿子离开了我们。”老汉站在那条简陋的破船上想着,“不!”他立刻反驳了自己的想法,“他还在,是的,还在!从不曾离开!”老汉竭力说服自己,他甚至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在自欺欺人,可他乐意这样。
  一个巨浪翻滚着袭来,重重砸在渔船上。冰冷的海水把老汉激醒。一转眼,乌云蔽日,还没给人喘息的机会,一个闪电又把一切映得惨白。凭经验,老汉知道自己过不了这关了,因为他已经又把船划到了海的深处。
  老汉微微合上眼睛,等候死神的降临。海水与雨水混在一起,击打得小船左摇右摆,孤单的小船像一片飘零的枯叶,显得那样凄惨无助。
  终于,一个将近十米高的巨浪裹起渔船,沉入海底。老汉流下了最后一滴眼泪,泪滴中映出儿子灿烂的笑脸……
  海的另一端,一座富饶的岛屿,那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新郎新娘携手走来,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幸福。老汉没有等来的奇迹出现了,幸福的新郎正是他十年前遇难的儿子,可他竟奇迹般活了下来,今天迎娶富商的女儿。海边停泊着一艘豪华游轮,一艘满可以驶向海的另一端的游轮——是供他们出海游玩的。
  海的两端,一座天平。
  一边沉甸甸,一边空荡荡。
  (指导教师徐爱丽)
  
  【细细品味】
  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为后面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通过神态描写、动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将两位老人等待、盼望儿子回归,进而焦急、失望、绝望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为后面老汉十年不断寻找儿子张本,同时也为结尾儿子并没有去世埋下了伏笔。
  顽强的信念,执著的行动,悲剧的结局,老汉的行为与后面儿子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
  尽管前面有铺垫,但结局仍然出人意料,儿子的幸福结局与两位老人的悲惨结局形成对比,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紧扣题目,点明题旨,天平两端形成鲜明的对照。
  【点 评】“大海·天平·爱”三个毫无关联的词语,竟然被文章作者借助一个并不新颖的、极为普通的故事巧妙地联结在一起。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不禁被文中两位老人对儿子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不禁被文中儿子的行为深深地触动了。它让我们感叹,它让我们思索,它让我们浮想联翩,联想当今的社会现实,有多少像文中这样痴心疼爱子女的父母?又有多少像文中这样对父母不闻不问的儿女?尽管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但却折射出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文章大部分笔墨用在对两位老人的描写刻画上,突出了老人对儿子的真情。而对儿子的结局,则用笔省略。结尾紧扣题目,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构思巧妙。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有一种错落有致的审美效果。
  (曹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