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春之声

作者:徐安琪




  我喜欢听门德尔松的《春之声》,每一次,都能从里面听出春的气息来。
  的确,那灵动的钢琴,不正是跳跃欢腾的春水吗?那激越的合鸣,不正是春来时万物的复苏吗?那时而舒缓的小提琴,不正是绚丽多彩的春花吗?《春之声》,自然的春之声!
  每一次听《春之声》,我都会想起两位如春花般的女子。一位,是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她有着傲人的美貌,以及一颗深爱着情人的心。即便沉疴在身,她依然活泼、微笑。当她得知必须要离开情人时,她宁可让情人误解,也不愿澄清事实。最后,她为爱而死于重病。另一位,是中国古代的钱塘苏小小。她很美,很重感情,写下《同心歌》,筹银送穷书生上京赶考。但情人终究未归,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情回报。也许换作平常女子会郁愤自戕,她却没有,她开始从对情的追求大踏步地迈向对美的追求。她不愿做姬做妾,她藐视精丽的宫墙,她把如春的美色呈于街市之上。上天给了她残酷的却又是最疼爱的恩惠,让她在19岁这个美好年华谱写完成春之乐章。
  是的,她们都只不过是风尘女子,但她们却是不同于他人的唯美主义者,就像春。她们都重情爱美,都在短短十几年的人生中尽情展现自己,把最美的形象留在一个缺乏真美的世界里。春,是一种真正的美,最绚丽最得宠的美;茶花女和苏小小,也是一种真正的美,最纯朴最超然的美。于是,在我的眼里,茶花女和苏小小便成了春的缩影,成了《春之声》的代名词。我一直执著地相信,《春之声》是专为她们谱的曲,虽然门德尔松与她们在不同世界、不同国度、不同的时空里。我无法说明白,是《春之声》成就了茶花女和苏小小,还是她们两人成就了《春之声》。《春之声》,隽永的《春之声》!
  我喜欢在听音乐时看书,于是,我的《春之声》里,又融入了各式的元素。每当听《春之声》,就把徐志摩笔下的日本女郎幻化为乐声中的莲花,把施蛰存笔下的深巷少妇想象成春天里的流云;把康河秦淮河溶于乐曲的柔波中,把长亭短亭建造在乐曲的尾声里;灞桥的情意是《春之声》,西厢的琴声是《春之声》;牡丹亭中飘着《春之声》,大观园里荡着《春之声》……《春之声》,充满诗情画意的《春之声》!
  再一次,我想听听门德尔松的《春之声》!
  
  【细细品味】
  开头直抒胸臆,简洁明快。
  三个比喻句勾勒出春天的“提纲”,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春之声》的自然美。
  叙述语言情味十足。
  美是需要比较的,不同的神韵、不同的品位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思考,《春之声》的隽永在比较中充分展现。
  句式和措词的变化显出语言的灵动,给文章增色不少。
  与开头呼应,感情更强烈。
  【点 评】
  文章从听《春之声》的直接感受写起,用丰富的联想写出它对自己的吸引、给自己带来的享受,用文字带着读者一同领略《春之声》的美妙。排比式的结构,从自然、隽永、诗情画意三个角度来诠释感受,清晰而匀称。文章的语言时而跳跃,时而安静,显示了作者的语言功底。
  (吴欣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