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冷峻幽深 清高孤傲
作者:蔡伟潭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冷峻幽深,风格独特,尤其是他在贬官永州期间创作的作品更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内心十分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与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江雪》即为该时期的代表作,后人甚至评为:“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范文《对床夜语》)此论也许有些绝对,不过《江雪》确实值得我们反复吟诵体会。
诗中所写的情景如分开来看毫不稀奇,永州即今湖南省零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附近就是重峦叠嶂的南岭山脉,“千山”自不在话下,随之,山间曲径和陆地大路纵横交错,“万径”亦在人们意料之中,似乎人人笔下皆有,而此诗从高处大处着眼,远近大小的空间设计之妙,却不是一般诗人所能企及的。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这两个有力的仄声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许多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把这样一位老渔翁置于如此开阔荒凉的雪地之上,让他一动不动地钓着鱼,则此人清高孤傲的情怀、脱俗出世的姿态就不由读者不刮目相看了。这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许多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出作者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的描写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至于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在于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老渔翁竟然不惧天冷,不怕雪大,无视一切,专心垂钓,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总之,此诗的成功离不开诗人在空间设计上的苦心经营,正是“阔狭顿异”的前后对比,使作品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相关链接】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余皆平平。”试就诗的一、二两联分析诗人在空间设计上的特点。
【参考思路】
本诗首联首句极言三峡山多地险,一个“赴”字,透出路程之遥,奔势之急,均从远处大处着笔,下一句突然收住,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第二联生动而集中地概括了王昭君悲惨的一生,“紫台”即皇宫,“朔漠”即塞外,显得广大无边,前一句诗人用“一去”和“连”紧相连接,意谓王昭君离开汉宫即赴匈奴荒野大漠,再也没有回归的希望,而后一句却落笔在黄昏青冢,在视角上显得细小。综观这两联,诗人充分利用了大与小的空间对比,将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