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如何利用文言虚词断句(下)

作者:朱庆和




  (三)常用作介词、副词以及代词:“以”“为”;“乃”“惟(唯、维)”;“其”“若”“或”。
  1.“ 以”与断句。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为”与断句。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这里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③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2)用作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3.“乃”与断句。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一般用在句子的前面。
  4.“惟(唯、维)”与断句。用作副词。(1)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2)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3)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如: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之战》)
  5.“其”与断句。(1)用做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诘、婉言、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其”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表反诘。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表疑问或选择语气。(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其”表假设。
   6.“若”与断句。(1)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2)用作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②“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7.“或”与断句。(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如: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可以利用的文言文语法停顿的标志。总之,为文言文断句,是初步进入理解文言文的窗口。只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断句的训练,即使今后出现给文言文加标点,你也一定能应付自如了。
  
  【实战演练】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於楚也晋军函陵秦军南佚之狐言於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秦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於楚也
  (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秦必退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
  (2)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
  (3)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
  (4)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5)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3.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中郎将来歙荐堪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 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捡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列上言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领骠骑将军杜茂营击破匈奴于高柳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掾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拜显为鱼复长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