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反复成章、钩心斗角的回文诗
作者:朱庆和
清朝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春夏秋冬》堪称这种雅趣诗体中的珍品。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上面各句诗,分别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一首诗要从十字中回环出来,且不失季节特色,读之耐人回味。
回文诗始创年代已不可考,但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领风骚。如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汤显祖等,均有回文诗传世。本期我们约请朱老师带你一起去领略“回文诗”的魅力。
(伊 帆)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顺读、逆读皆成章句的诗篇。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义:“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由于“回文”的文字组合所产生的新意境,具有极强的美学欣赏价值。下面我们撷来几首不同形式的回文诗欣赏,一同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苏轼《菩萨蛮》)此为单句回文体,第二句在第一句顺读的基础上转为逆向组合。全诗给人一种缠绵软丽、别离失落的阴柔之美。从诗中仿佛可见一位温柔可爱的“江南娇”,隔着篱笆深情地偷看“我”,谁知随着岁月的流失,“醉不成欢惨将别”,彼此的爱情终被变成美好的错位。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这是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石刻回文诗,属于单篇回文体,顺读、逆读皆成文章。顺读此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由大到小,由近及远。从“绿水傍林”“落日明月”“冷井寒泉”写到“鸥飞鹤伴”“流溪远棹”,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回文:“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逆读也同样顺理成章,不失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好形象,然而描写的事物则由小到大,由远及近,意境显得更加幽远。又如清朝丘浚《菩萨蛮·秋思》:“销魂别处何寥寂,感情含思愁生极。倦睡困方深,更阑夜正沉。沉檀烧细炷,香冷帏空处。寒光月影斜,横透碧窗纱。”顺读,诗眼为一个“愁”字。题目“秋思”,表明了这首词作的主旨。诗中主人公在深秋的一个夜晚,面对“香冷帏空”,愁思而不得入眠,于是焚香拜月,寄托思念。通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倒读:“纱窗碧透横斜影,月光寒处空帏冷。香炷细烧檀,沉沉正夜阑。更深方困睡,倦极生愁思。含情感寂寥,何处别魂销。”同样精巧别致,寂寥含情。与前一首相比,表达方式和切入角度有所不同。本诗前三联先写景,最后一联抒发出离愁别绪的情怀;而前一首顺读的诗,作者是下笔擒旨——“销魂别处”“愁生极”,先抒情,后写景。
再如,“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这是湖北咸丰县一首《万柳堤即景》回文诗。画面清新优美,和谐自然。读着诗句,脑海里便会叠现出和风习习,绿柳飘拂,好一派“春城一色”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此诗属于本篇回复式,修辞手法运用的是回环格加顶真格,即后两句为前两句的倒读文。读之琅琅上口,犹如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前浪未停而后浪又起,循环往复,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曾有人将回文诗误解为文字游戏,而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作了正本清源:“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复沓咏叹、回环叠唱的艺术传统的“回文诗”已成为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