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2005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五)

作者:佚名




  创 意 话 题
  
  福建卷高考作文
  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你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
  
  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都相关。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得抄袭。
  
  创 意 导 引
  
  傅望华(福建浦城二中)——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的作文题。“图”与“提示文字”激发人去思考、分析、想象……两相比较,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联想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社会……许多的人与事,不正像这“两幅图”所“寓”?于是,这两幅图不再只是“图”,而成了有血有肉的“人”与栩栩如生的“事”,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由此生发开去,思路一打开,可写的内容真是太多了!
  可写的内容多了,你的选择性就大,自然为你的成功提供了条件;但这也是一柄“双刃剑”,也有可能造成你的失败。因为,感到有东西写,假如不能写出你特有的东西,与众不同的“联想”,独到的“感悟”,就很可能人云亦云,成了一般的平庸之作。唯有言他人未言,写他人未写,有所“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写出“新意”,才可以让你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唐惠忠(江苏太仓高级中学)——这道看图作文题,要求针对图画并“联系提示文字”展开联想和感悟,重点考查的是思辨能力,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两幅图各代表一种概念,必须“对它们加以比较”,从形式上看是一道带点儿隐蔽性的关系型作文题。构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抓住提示文字不放并适当拓展,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规范”与“新颖”,“稳定”与“多变”,“常规”与“个性”,“沉稳”与“灵动”,“尺有所长”与“寸有所短”,“圆滑世故”与“棱角分明”等彼此间的关系。二、善于结合生活现象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用具体的事例类比抽象的概念,用浅近的道理类比深奥的道理,决不能泛泛而谈,光在概念上打转转。这就需要丰富的联想。比如,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这“一国”就是“规范”和“稳定”,而“两制”就是“新颖”和“多变”,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不正是这两幅图的最好比照吗?又如,可以就学校统一着装的规定展开议论,谈谈这样做的利与弊——穿校服显得整齐规范,又便于管理,可同时也失去了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借题发挥。此外,还可联想到无论是做人、学习还是工作,都会有所长又有所局限,有得必有失,就如做学问,博与深之间就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不能满天麻雀都想抓。
  
  佳 作 展 示 台
  
  八·十八·二十八
   福建考生
  “啪!”一巴掌猛地打在屁股上。我大哭起来。“老师怎么教你的,小草是绿的,太阳是红的。看看你,怎么画的!”我透过泪眼,看着那张被撕掉的画:小草是黄的,太阳也是黄的。为什么非要把小草画成绿的,把太阳画成红的?我戴爸爸那个太阳镜,看到的小草和太阳就是黄的。我不解。
  “还有你的作文,”老师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让你写爸爸、妈妈,你怎么写的?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本来就是嘛,妈妈陪我读书,爸爸背我上学,不是书童、车夫,是什么?”我不服,和老师顶嘴。
  那年我八岁,还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新颖、多变,极富想象力。周长长,面积小,人生阅历浅。
  “太过分了。”我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怎么了?”爸爸关切地问。“今天考试,居然有人作弊,老师也没看到。”“他有没有抄你的?你有没有受影响?”说到作弊,父母如临大敌,紧张地问。“那倒没有。只是这样对努力学习的同学太不公平了。我要去举报。”“别傻了,没影响到你不就行了。举报,万一人家报复怎么办?再说了,那么多作弊的,你举报得过来吗?”听听父母的话,有道理,于是打消了举报的念头。
  回到房间,我想起刚刚被老师读过的作文。写友情的。只是我所描述的友情与我遇到的相差甚远。文中用了很华丽的词藻,而我拥有的友情都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又很温馨的。“文章很唯美,但很违心。”我苦笑着对自己说。
  那年我十八岁,已经被渐渐改造成规则的图形,只是棱角还在,不新颖也不规范,不多变也不稳定。周长不长,面积也不小。
  “我的这件衣服怎么样?”女伴向我展示她新买的衣服。“很不错,和你很配,你穿上它年轻了十岁。”我赞不绝口。其实那件衣服很难看,但我在“赞美”的时候,竟没有任何感觉。全然没有第一次说违心话时的慌张。
  老板刚刚批评了我,说我工作的方法不对,并告诉我另一种工作方法。于是我很听话地按老板介绍的方法去工作,尽管方法更不对。但管他那么多,这是老板交代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不关我的事。再说了,和老板顶嘴没好下场。多年的经历,已经让我有经验了。
  这年我二十八岁,已经被打磨成了一个圆了,我稳定,我周长短,我面积大。我的人生阅历丰富了,我变得世故圆滑了……
  一天,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哭着扑过来。“老师说太阳是红的,小草是绿的。可我戴爸爸那个黄黄的眼镜看到的太阳和小草就是黄的,老师说不行,还打我。”女儿哭哭啼啼地讲完。这些话猛地击中我的心,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猛地打开。我想起了那黄的草,黄的太阳,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想起那个未经世俗打磨的不规则的多边形。我的泪水悄然滑落,为不再拥有的那个不规则的多边形……
  点 评
  这是一篇用“小小说”来写的考场作文。本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成长过程中三个阶段的故事:八岁时,“新颖、多变,极富想象力”;十八岁时,“已经被渐渐改造成规则的图形,只是棱角还在,不新颖也不规范,不多变也不稳定”;二十八岁时,我“已经被打磨成了一个圆了,我稳定……我的人生阅历丰富了,我变得世故圆滑了……”也就是说,这是“我”的人生从新颖、多变到稳定、圆滑的一个过程。结尾用“重复”的手法与开头照应,表现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堪称妙笔。
  文章构思精巧,体验独特,情感真挚,贴近自我;叙事环环扣题,把文学才情和应试技巧结合得近乎天衣无缝。
  (唐惠忠)
  
  谁 是 英 雄
  福建考生
  “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
  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书,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首,并非“好士”之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曾盛赞孟尝君的政客也瞠目结舌。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起了王安石这一番石破天惊的言论依然心怀敬意,他对于历史的“万世之至论”作了重新的洗礼和拷问,冲破了千百年来围住世人的樊篱。且不说他后来的变法是如何风雷激荡,单是一篇文章,便可朗照北宋的万里荒原了。
  自古以来,圣人们便将中庸之道奉为安身立命的底线,中庸之精义,便是一个存在于世人心中的圆,稳定,规范,面积大,所以周旋的余地也大。一切棱角都被磨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一点出格。“士无求用于世,但求无愧于世”,“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些众多的隐者和中庸之徒,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冷清画面。
  而所有叛逆者一律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世界需要秩序,正如历史上的王安石、范仲淹、康有为、戊戌六君子。挑战权威与中庸的下场,是被贬至荒野之地,眼睁睁地看着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或者更为惨烈,为着一生的梦想血染中国大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