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苏武牧羊北海上
作者:班 固
(选摘自《汉书·苏武传》,题目为编者加)
【注释】
①律:指卫律,汉人,投降匈奴,单于封其为丁灵王,是单于的重臣。 ②羝(d~):公羊。
【文学常识积累】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作有《后传》数十篇。班固在此基础上撰写《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一代大量的辞赋和散文,使之具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帝皇四年(23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共100篇,由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体例基本上继承《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创立了《艺文》《地理》《刑法》等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武帝以前的史实多袭用《史记》原文,但有不少补充和改动。其思想性较《史记》稍有逊色,但作者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使《汉书》在史学史上占据了一定地位。文学价值也很高,最著名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艰苦卓绝的不朽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阅读提示】
苏武代汉出使匈奴,恰逢虞常谋反,受牵连而被匈奴扣押了19年。在被扣的漫长岁月中,苏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一方面生活困厄,环境艰苦,常常食不果腹,更无人倾诉衷肠;另一方面匈奴首领又不断对他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每日杖节牧羊,毫不屈服。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地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后人咏之,名家名句迭出。读之亦难止热血翻涌。如“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唐·李白《奔亡道中五首》)“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唐·王维《陇头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唐·杜牧《边上闻笳三首》)“苏武持节归,班超束书起。”(唐·鲍溶《壮士行》)“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唐·戎昱《闻颜尚书陷贼中》)“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唐·李益《塞下曲》)“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唐·胡曾《交河塞下曲》)“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唐·聂夷中《胡无人行》)“灞亭不重李将军,汉爵犹轻典属国。”(唐·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等等。
【知识考查】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知武终不可胁胁:胁迫(他投降)。
B.白单于白:白色的。
C.天雨雪雨:下雨(引申为下),名词活用为动词。
D.武卧啮雪啮:吃、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与毡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乃幽武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C.匈奴以为神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子何恃而往
3.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拄着汉节牧羊,完全是为了支撑病弱的身体。
B.苏武卧起操持,当然是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
C.苏武把杖节用得节毛尽落,说明了他被扣留在匈奴的时间长。
D.写出了苏武被扣留匈奴时经历的磨难和考验,展示了他的民族气节和坚定意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每日杖节牧羊,毫不屈服。
B.苏武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地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C.匈奴人把苏武囚禁起来,安置在地穴之中,不给他水喝,也不给他饭吃。
D.匈奴人将苏武迁移到北海边上没人的地方,让他放小羊,说是等小羊长成大羊了才让他归汉。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点拨】
1.B(白:告诉或禀报。)
2.D(第一个“而”,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第二个“而”,表修饰的连词。A项中都解为代词“它”,指代食物。B项中都解为“于是”。C项中都是介词,“以为”可译为“把……当作……”。)
3.D(A、B、C均不符合原句意思。)
4.D(应该是“让他放公羊,说是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
5.①让他放公羊,说是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②苏武不久到了北海边,匈奴不给他供应食物。
【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是终究不能胁迫投降的,于是禀报单于。单于却更加想让苏武投降,于是把他囚禁起来,安置在地穴中,不给他水喝,也没有饭吃。天下大雪,苏武躺着吃雪,同毡毛一起咽下去,好几天都没有死,匈奴把他当作神异之人。于是将苏武迁移到北海边上没人住的地方,让他放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归汉……苏武不久到了北海边,匈奴不给他供应食物,他就挖野鼠藏的草籽和野果充饥。他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身都拿着,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