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语文功”是怎样练成的

作者:田剑波




  记得中学时代,在语文教材的开始几页里,总能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定远。可惜,当时年纪轻轻渴望求知的我们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但从内心里对这位老先生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一直到现在这种情意也丝毫未减。终于,在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我有幸来到张教授的家中并如愿见到了他,欣喜之情不溢言表。尽管事先我们已电话预约说好,请张教授为《语文世界》的读者朋友们讲一讲他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经历,但仍让我们颇感意外与惊讶的是:张教授竟早已写好了他要叙述的要点提纲,其严谨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感动。
  从张教授开始谈自己的学习生涯那一刻起,我们非常用心地倾听着,感染着,思考着……
  
  从读报到办报是基础
  
  童年时的张教授就读于镇上的一所小学。由于条件艰苦,学习很困难,学校的阅读资源也相当有限,全校总共才只有一份4版一期的《南阳日报》。那份报纸,在白天先是上课的老师们相互传阅,然后晚上再给住校的老师看看;如果有学生要看,就只能等到晚上9点钟后到校长办公室去借。那时的张教授勤奋好学,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每天晚上他都会准时守在校长办公室的门口等着那张稀罕的报纸,然后拿回宿舍仔细阅读。虽夜渐深,而且也没有灯,但机灵的张教授用竹签串一串蓖麻籽插在桌角,点燃照明,这样差不多可以持续燃四十多分钟,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光线微弱而昏暗,要看清报纸上那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字需要费尽眼力与精力;然而他坚持认真地读报,微光抖动,照得那张稚嫩的脸庞熠熠生辉。
  时间一长,老师们也知道了,班主任就劝他说白天已上一天课,加之晚上光线不好就不要再继续看了,这样身体和眼睛都会受不了的。而他却对老师说:“报纸上的东西很有意思,吸引着我想看也想读呀。”从此,张教授就多了一个有趣的称呼——“小报虫”。
  小学快毕业时,班主任找到他说既然你经常看报,就试着办办壁报也当是给学校留个纪念吧。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和其他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把作文重新抄好排列,再让会画画的同学配点插图,然后整理好贴出来,供全校师生阅览。就这样,在张教授的组织下,居然办成了学校的第一份壁报,在师生中议论纷纷,好评如潮。
  从小读报的习惯和办第一份壁报所受到的鼓舞,对张教授今后的成长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因如此,他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愈加浓厚,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而办壁报的经历更让他印象深刻,不觉之中也为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苦中求乐磨意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在逆境中,有一颗积极乐观进取之心,面对艰难困苦,凭坚韧意志和顽强勇敢的精神,就会甘之如饴。学生时代的张教授家境贫寒,生活拮据。因吃不起学校的集体伙食,就每周末从家里带来柴火、面条、野菜等到学校自己开伙做饭吃。这些东西都是自己来回一百余里一路挑过来的,而且周周如此。为了保障能填饱肚子不耽搁学习,两年来他从未间断。
  碰到下雨天,柴火淋湿了,很难点着火,弄得灶前烟雾弥漫,他常常被呛得泪流满面,满脸熏灰,让人看了,哭笑不得。然而这样的生活,反倒让张教授更加自立自强,磨炼了意志品质,又塑造了坚强的个性。
  而从张教授的眼神里,也总能感觉到他略带思索地给我们讲那些虽苦也乐的故事的一股认真劲儿。他试图告诉我们一种生命体验的价值感,言语流露真诚而又小心翼翼。之后,他还说起一次冒雨借书的事儿。由于当时地方闭塞,交通不便,加之战乱,书就很少,但这些都阻挡不住一颗渴求知识的心,只要知道哪个同学家有书,就积极借阅。虽然自己家里穷困,但有时为了表示感谢,就会烤点儿玉米、红薯和别人换书来看。有一次,和同学约好周日去他家取书,然而天公不作美,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加之路途遥远,但在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他还是打着把破布伞冒雨冲出去了。外面烟雨蒙眬,天色低沉阴暗,途中还要经过一片坟地,阴风阵阵,树影婆娑,发出“哗哗——”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可是当在同学家拿到心爱之书的一瞬间,恐惧感早就抛到九霄云外,满心尽是欢喜和兴奋。
  回家后,母亲哭了,既担心又心疼;但年轻的张教授反而笑着安慰说:“妈妈,我这不是好好地站在您跟前吗!我拿到了书,也没有失信于同学,连他家人都被感动了呢。”母亲抚摸着孩子那被雨水淋湿的头,安心地笑了。
  
  功到自然成在积累
  
  学问往往在默默地坚持中趋于宏博精深,能力往往在人格的修炼中臻于完美成熟。张教授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如果没有他平时的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自然就不会产生后来他关于语文教育的累累硕果。不容置疑,这与张教授自学生时代起长期以来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因张教授喜欢读报,中学时被选中和另外一个同学为镇里的乡亲们读报,让大家了解信息。于是,每周末的夜晚他们就在镇里一个四面都有窗户的屋子里面对东南西北四个窗户各朗诵一遍。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夜里光线微弱而不能准确看清文字,就只好把有些内容背下来。时间长了,不仅自己的读报兴趣大增,而且学会了区分报纸内容的重点、非重点,在极大程度上也提高了记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良好的读报习惯和逐渐积累起来的语文基本功让张教授开始在语文方面崭露头角。高一时,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而为了培养和挖掘张教授语文方面的潜力,老师就让他另外多写一篇。为此,张教授除了完成每两周写一篇的作文,还要在不需要交作文的那一周单独交一篇给老师看。老师也费心地详批详改,给了他很多指导性的帮助和鼓励。在平时的课上,张教授更是毫不懈怠,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另外空暇之余还读了不少课外书籍。就这样,他矢志不渝,用心累积,潜移默化地喜欢上语文了。1962年,张教授如愿考上南开大学中文系,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欣喜若狂。
  张教授谦逊地说虽然自己不太聪明,但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执著追求,笨鸟先飞;通过若干年毅力的顽强磨炼,总算可以踏踏实实地为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做点儿事,为人民做点儿事。语末之时,张教授言谈间依然神情若思,或许他还沉浸在一步步练就“语文功”的苦乐之中。